百科创建
22.1K
5860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日本关东军。日本军队炸毁自己控制的南满铁路柳条沟的一段铁桥,借口称中国军队所为,就在当晚十点炮轰国军东北驻地“北大营”,因此侵占沈阳。9月18日,驻沈阳东北军多次向正在北平的东北军领导张学良报告受袭,张多次下令“不抵抗”。19日及随后几天,张与包括谍报的其它方面多次向时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蒋中正报告受袭,蒋多次下令避免冲突。因此东北军未能有组织地抵抗日军的进逼,仅三个月之内,日本关东军便侵占东北三省全境,1932年3月1日日本建立傀儡政权满洲国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矛盾激化,日本国会和以总理大臣(首相)为首的内阁权力下降,日本军部主战派地位上升,走上了军国主义化的道路。日本随后不久即进军占领热河省,并开始渗透华北地区,日本虽然意图将占领来的土地划归在大清的继承者满洲国之下来撇开责任,但已经有明显的侵略意图,同时日本因为与满洲国的关系匪浅,事实上使得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对此行径,蒋寄希望于“国际公理之判断”,国际联盟受中国申诉后曾前来调查,尽管多数国家同情中国,但当时国际联盟为国际协调机构,非凌驾于各国的权力机构,且英法荷等列强当时本为殖民国家,若指责日本将波及自身内部也逐渐兴起的殖民地反抗运动,故也没有太多作为,苏联同样因为之前与东北军有隙不愿多言,美国同意有限的经济制裁但仍考虑在日本继续做贸易生意,因此,只有众多现今第三世界未发达国家积极反对日本行为,替中国提供声援,蒋对当时国际形势也是心知肚明,最后才得到国际联盟如空谈般的举措,以次年3月27日使日本退出了结,日本受到国际抵制后法西斯运动日盛,九一八事变成为二战的原因之一。

九一八事变在中国大陆被史学家视为十四年抗战的开始,不过此时中日还没有爆发全面战争,因为日军是在没有抵抗下就占据了东北,并透过扶植傀儡国家来间接管理。在日本直接进攻中国本土并建立军事占领区的大规模战斗,还要等到1937年八年全面抗战打响,而9月18日则被国民政府视为“国耻日”。现每年9月18日中国东北的各大城市会鸣防空警报以警醒后人。

名称

又称沈阳事变;欧美称奉天事变盛京事变(英语:Mukden Incident),其中盛京、奉天为沈阳旧称,Mukden为满文转写,音译谋克敦,意译天眷盛京,简称盛京,或译奉天;日本称满洲事变(日语:満州事変満洲事變まんしゅうじへん Manshū Jihen ),其中满洲即中国东北;因由柳条湖事件引发,又称柳条湖事变

背景

在1905年日俄战争击败俄罗斯帝国后,日本拥有中国东北地区境内的南满铁路,和铁路沿线的驻军权。为扩大利益,日本政府积极主张建设铁路支线。初期东北的统治者、奉系领导人张作霖为获得日本的支持,同意日本修建铁路。后来迫于民意压力,张作霖计划自行修建铁路,打破日本的垄断。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发生,张作霖被日军暗杀,其子张学良继续其父的方针,引起日本的不满。同年12月29日,在第二次北伐战争末期,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改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废除五色旗,归顺国民政府。

1929年3月1日奉天省政府改称为辽宁省政府,并主张收回旅顺大连租界与南满铁路。1929年底,张学良的东北军为了从苏联手中收回中东铁路与苏联军队爆发武装冲突,即中东路事件。此役张学良大败,暴露了其相对虚弱的军事实力。东北当局对俄力抗无功,俄亦知难而退,中央政府对俄宣布绝交。事后,中苏关系彻底断绝。日本关东军从上到下则变得极为急迫。

1930年5月,板垣征四郎表示满蒙问题非外交手段所能了,惟有诉诸武力,驱逐张学良,石原莞尔拟有“攻沈要领”。关内爆发中原大战,张学良于9月率领其主力进入山海关,支持蒋中正中央军。东北军入关后,东三省驻兵减弱,张学良长期留在北平,注意力转向关内,日本军人认为此时夺取东北,可不费吹灰之力。关外防备空虚。自东北易帜归服中央后,日本人既嫉妒中国之统一,复羡慕东北三省之资源,发动侵略日趋积极。

1931年5月,汪兆铭、李宗仁在广州另立国民政府,派遣陈友仁赴日本接洽援助,并策动石友三叛变、出兵北伐同时以武器资助江西南部的红军。

5月以来,日本军人复认外在形势于日本有利,广州、南京之争方急,江西红军势张,长江水灾严重,欧美经济恐慌,确为对东北行动之少有机会。石原莞尔提出关东军应为解决满洲问题主动制造机会。

6月,日本陆军与参谋本部拟成一“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关东军加紧制造中国内乱。日军相继挑起“间岛事件”,军部和政府趁机在国内大肆渲染“满蒙生命线的危机”,陆军大臣南次郎声称“满蒙问题只能用武力解决”。此时,虽然中华民国形式上实现统一,但当时国民政府仍忙于平定中国各地以中国共产党为主的红军势力。

7月,日本关东军煽动河北之石友三叛乱,以飞机送流亡大连之阎锡山重返山西,命与石友三合攻北平、天津,使张学良无暇顾及东北;同月,长春万宝山韩侨与当地农民冲突,朝鲜发生排华暴动。及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发生,7月6日,张学良命东北政务委员会,力避与日本冲突。蒋中正正于第三次围剿江西红军,及应付两广军事,7月12日,致电张学良,谓“现非对日作战之时,以平定内乱为第一。”

7月23日,蒋中正通电全国,宣布“攘外应先安内”:“中正奉命剿赤,自六月二十一日自京入赣以来……与赤匪作殊死战之际,忽于军中接读朝鲜华侨惨案(万宝山事件),与石友三叛变,暨粤桂诸逆进犯湘赣之报。中正星夜驰回南昌,总阅各方报告,乃知石友三叛变是受粤中叛徒五十万收买,且有日本之军官及赣匪首领出入其军中,隐与帝国主义(日本)者之侵略及赣、鄂赤匪之扰乱,彼此遥想呼应。又于宁都(江西南部)赤匪之总部搜获毛泽东致彭德怀之电文,内称两广月内出兵湘赣,接济子弹五十万粒,即日可由嘉应解来。”8月中旬,得知关东军有意启衅,尚不了解其最后企图。

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

1931年5月东北军取消了军和师的编制,以旅为最大编制,分国防军和省防军。国防旅每个旅辖3个步兵团,及炮兵、骑兵、通讯兵各1个连;省防旅辖2个团。

共有国防军步兵25个独立旅另一师(3个旅),骑兵6个独立旅另一师(相当旅),炮兵3个独立旅;省防军步兵3个旅,骑兵2个旅。另有空军5个航空队、飞机260架;海军2个海防舰队、1个江防舰队,共有大小舰船20多艘,总吨位约3.22万吨,海军陆战队3个大队。总兵力约30万人。。

1931年6月,由于日本策动石友三在河北省倒戈,东北军调步兵6个旅、炮兵2旅,约6.5万军队进关讨伐石友三。连同中原大战时入关留在华北的部队,“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在关内的兵力约为11.5万人,在关外的兵力近19万人,其中辽宁驻军7.5万人,吉林驻军8万人,黑龙江驻军2万人,热河驻军1.5万人。

  • 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驻沈阳)
    • 司令长官 张学良
    • 驻吉副司令长官公署 长官张作相(驻永吉),秘书长张燕卿少将
    • 驻江副司令长官公署 万福麟(驻龙江), 参谋长张文涛
      • 卫队团少将团长徐宝珍
  • 国防军独立步兵旅
    • 独立第七旅旅长王以哲(驻沈阳)
    • 独立第八旅旅长丁喜春(驻打虎山)
    • 独立第九旅旅长何柱国(驻山海关)
    • 独立第十旅旅长刘翼飞(驻兴城)
    • 独立第十一旅旅长董英斌(调关内)
    • 独立第十二旅旅长张廷枢(驻锦州)
    • 独立第十三旅旅长李振唐(调关内)
    • 独立第十四旅旅长陈贯群(调关内)
    • 独立第十五旅旅长姚东藩(调关内)
    • 独立第十六旅旅长缪徵流(调关内)
    • 独立第十七旅旅长黄师岳(调关内)
    • 独立第十八旅旅长杜继武(调关内)
    • 独立第十九旅旅长孙德荃(调关内)
    • 独立第二十旅旅长常经武(调关内),代旅长陈德才
    • 独立第二十一旅旅长赵芷香(驻宁安)
    • 独立第二十二旅旅长苏德臣(驻双城),参谋长张春霖
    • 独立第二十三旅旅长李桂林(驻长春)
    • 独立第二十四旅旅长李杜(驻依兰)
    • 独立第二十五旅旅长张作舟(调关内)
    • 独立第二十六旅旅长邢占清(驻哈尔滨)
    • 独立第二十七旅旅长吉兴(驻延吉)
    • 独立第二十八旅旅长丁超(驻长春)
    • 独立第二十九旅旅长王永盛(调关内)
    • 独立第三十旅旅长于兆麟(调关内)
    • 独立第三十一旅旅长富春(驻围场)
    • 第三十六师师长汤玉麟(兼)
      • 第一〇六旅旅长张从云(驻水源)
      • 第一〇七旅旅长董福亭(驻凌源)
      • 第一〇八旅旅长刘延春(驻隆化)
  • 国防军独立骑兵旅
    • 独立骑兵第三旅旅长张树森(驻哈尔套街)
    • 独立骑兵第四旅旅长郭希鹏(驻通辽)
    • 独立骑兵第五旅旅长李福和(调关内)
    • 独立骑兵第六旅旅长白风翔(调关内)
    • 独立骑兵第七旅旅长常尧臣(驻农安)
    • 独立骑兵第八旅旅长程志远(驻满洲里)
    • 陆军骑兵第一师师长张诚德(驻黑龙江)
  • 国防军独立炮兵旅
    • 独立炮兵第六旅旅长王和华(调关内)
    • 独立炮兵第七旅旅长乔方(调关内)
    • 独立炮兵第八旅旅长刘翰东(驻锦县)
  • 省防军
    • 黑龙江陆军第一旅旅长张殿九(驻扎兰屯)
    • 黑龙江陆军第二旅旅长苏炳文(驻海拉尔)
    • 黑龙江陆军第三旅旅长马占山(驻黑河)
    • 热河骑兵第九旅旅长崔兴武(驻开鲁)
    • 热河骑兵第十旅旅长石文华(驻赤峰)
  • 东北宪兵司令部
    • 司令陈兴亚(驻沈阳)
    • 副司令邵文凯陆军中将(兼北平警备司令,北平绥靖公署宪兵司令部司令)
    • 副司令李润(驻山西)
  • 东北海军司令部
    • 司令张学良(兼)
    • 司令沈鸿烈(驻青岛)
    • 东北海军第一舰队队长凌霄
    • 东北海军第二舰队队长袁乔方
    • 江防舰队队长谢刚哲、尹祚干海军少将、曹秉深海军少将
  • 东北航空司令部
    • 司令张学良(兼)
    • 副司令张焕相(代)
    • 副司令徐世英(驻沈阳)、尹升日空军少将
  • 镇守使
    • 东边镇守使于芷山(驻山城镇)
    • 洮辽镇守使张海鹏(驻洮南)
    • 滨江镇守使丁超(驻住哈尔滨)
    • 延吉镇守使吉兴(驻延吉),参谋长吴元敏
    • 绥宁镇守使赵芷香(驻宁安)
    • 吉长镇守使李桂林(驻长春)
    • 依兰镇守使李杜(驻依兰),参谋长姜全我
    • 黑河警备司令马占山(驻黑河)
    • 哈满警备司令张殿九(驻扎兰屯)
    • 呼伦贝尔警备司令苏炳文(驻海拉尔)
    • 临绥驻军司令部司令于学忠(驻山海关)

日本关东军

“九一八事变”时,日军驻中国东北部队有陆军驻扎师团(第二师团)近5000人,独立守备队4000多人,旅顺重炮兵大队,宪兵分遣队500多人,飞行队240人等。南满铁路附属地内的日本武装警察3000多人。

  • 关东军司令部(驻旅顺,后移驻沈阳)
    • 司令官 本庄繁中将
    • 参谋长 三宅光治少将,
    • 第二师团(驻辽阳)
      • 师团长 多门二郎中将
      • 参谋长 上野良亚大佐
      • 步兵第三旅团(驻长春)
        • 旅团长 长谷部照倍少将
        • 步兵第四联队
        • 步兵第二十九联队
      • 步兵第十五旅团(驻辽阳)
        • 旅团长 天野六郎少将
        • 步兵第十六联队
        • 步兵第三十联队
      • 师团直属部队
        • 骑兵第二联队
        • 野炮兵第二联队
        • 工兵第二大队第二中队
    • 独立守备队(驻公主岭)
      • 队长 上森连中将
      • 第1守备大队(公主岭)
      • 第2守备大队(奉天)
      • 第3守备大队(大石桥)
      • 第4守备大队(连山关)
      • 第5守备大队(铁岭)
      • 第6守备大队(鞍山)
    • 旅顺重炮兵大队
    • 关东军宪兵队
  • 第二遣外舰队,其任务主要担任长江以北的及东北沿海的警卫。
    • 司令官 津田静枝少将
    • 旗舰“球磨”在青岛
    • 第十六驱逐队“刘置”、“芙蓉”、“朝颜”等舰。在旅顺。

经过 

1931年9月18日下午,日本参谋本部作战部长建川美次抵达沈阳。傍晚,日本关东军驻虎石台兵营的独立守备队步兵第二大队的第三中队离开原驻地,在中队长川岛正雄大尉率领下沿南满铁路向南行进到文官屯一带实行夜间演习。晚上10时20分左右,以副中队长河本末守中尉和小杉喜一军曹为首的一个小分队在沈阳北面约7.5公里处的柳条湖南满铁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药,炸毁了一小段铁路。日本关东军并将3具身穿奉军士兵制服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作为奉军破坏铁路的证据。晚上11时15分,日本关东军自动将南满铁路柳条沟铁桥炸毁,诬指为中国军队所为,开始进攻沈阳北大营。

爆炸后,河本末守立刻向北大营方向射击,并向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大队长岛本正一中佐报告“北大营的中国军队,炸毁铁路,攻击守备队”。独立守备队又立刻报告了旅顺的关东军司令部。时任关东军高级参谋的板垣征四郎早已等候在沈阳特务机关,岛本正一中佐赶到报告时,板垣征四郎下令向奉军开火,进攻东北军北大营和沈阳城。在文官屯一带的第三中队向南移动进攻北大营,设在虎石台第三中队驻地里的火炮开始轰击北大营和奉天机场。

奉军第七旅在事先已经得知日军将要在近期制造挑衅事件。9月6日,张学良命沈阳军事负责人谓,“无论日人如何受寻事,须万分容忍,不与抵抗,以免事态扩大。”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当时驻防沈阳,接到张学良命令。经过反复研究,第七旅决定对于日军的进攻,采取“衅不自我开,作有限度的退让”的对策,如果敌军进攻,在南北东之间待敌军进到营垣七八百米的距离时,在西面待敌人越过铁路即开枪射击,在万不得己的情况下,全军退到东山嘴子附近集结候命行动。事变发生时,旅长王以哲没在军中。参谋长潘镇源用电话向荣臻请示,荣下令“全取不抵抗主义,缴械则任缴械,入占营内即听其侵入,并告以虽口头命令亦须绝对服从。”9月11日,蒋亦命其避免与日本冲突。

东北军共约20万人,半数驻于关内,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张学良及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万福麟均在北平,吉林省政府主席张作相居辽西锦州,仅辽宁省政府主席臧式毅,事先皆无警觉,丝毫未作准备。在沈阳东北军第七旅三个团中有两个团按指示撤走,只有王铁汉的第六二〇团未及时接到撤退命令,被迫进行自卫抵抗,日本人谋本舍三在《关东军史》写道:“因虑营内设伏,为激烈之反抗,故前线士兵,不敢十分挺进,只以极猛烈之炮火相恫吓。”直到次日两点多,铁岭,抚顺的日本守备队相继来到,兵力增加,才勉强迫近北大营四周的铁丝网,从南面突入营垣。双方军队展开巷战,激战到三点多钟。在王铁汉团长率领下突围,撤退到东山咀子集结待命。

在旅顺的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中将经时任关东军作战主任参谋石原莞尔中佐提议的早就拟好的作战方案,同意了全军出动,下达进攻命令。

辽宁、吉林陷落

9月18日,当独立守备队向北大营进攻同时,关东军第2师第3旅第29团向奉天城攻击。驻军在睡梦中惊醒,死300余人。驻军因长官正滞留于关内,闻变无法应付,奉命取不抵抗主义,日军遂占领北大营、东大营,以及兵工厂。时张学良方滞北平,严令驻军王以哲旅不作抵抗。事变之日,蒋赴江西督师剿共,兼防广东、广西。

9月19日凌晨,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下令:辽阳的第2师主力增援对沈阳的进攻;独立守备队第3营进攻营口、第4营进攻凤城、安东(现为丹东);第2师第3旅主力、骑兵第2团、独立守备第1营分别进攻长春宽城子、二道沟、南岭等地。关东军一万余人于8小时内,占领沈阳城、军营、兵工厂、飞机场。日军遂于9月19日上午6时占领奉天。日军大队入城,完全占领奉天。劫中国兵工厂存储步枪8万支,机枪4,000挺,飞机200余架。长春、营口、安东等地一一陷入关东军之手,朝鲜日军分向辽阳、吉林出动。日军相继占领长春、四平等地。至上午10时,日军先后攻占四平、营口、凤城、安东等南满铁路、安奉铁路(安东-奉天)沿线18座城镇。长春地区东北军自发反击。9月20日,关东军占领长春,9月21日占领吉林省城。

9月21日,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长蒋中正回到南京做出三项基本外交原则:一、坚决抱定保护我国领土主权及行政完整;二、维持东方平和而达到维持世界的和平;三、尊重一切国际公约,尤注重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之原则。是日张学良在协和医院对日本新闻记者谈话说:“据昨夜接到辽宁之报告,关于沈阳中日不幸事件之情形,早已知矣,惟因对此不独无抵抗之能力,且又无交兵之理由,是以绝对不加抵抗,任日本之所为,此种严命,余早已发出”。同日,吉林省政府主席熙洽投降,日军遂不费一弹,进入吉林永吉,占领吉林全省。东北边防军驻吉林省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谢安俊率部投敌,日军第2师主力占领吉林全省。

9月22日,蒋中正于南京市党部:

“如至国际条约信义一律无效,和平绝望,到忍耐无可忍耐,且不应忍耐之最后地步,则中央已有最后之决心与最后之准备,届时必须领导全体国民,宁为玉碎,以四万万人之力量,保卫我民族生存与国家人格。”

9月23日,日军进至新民。日军扩大占领区,5日之内南满要地相继陷落。自9月18日至9月23日,5日之间,辽宁、吉林两省全失,臧式毅、袁金铠、赵欣伯纷向日军投降,在沈阳建立“政权”,仅荣臻率军退守锦县。张学良下令“不抵抗”受到国民政府的严厉批评,但蒋中正仍然希望张学良前往南京商讨外交应变的方法,张却表示拒绝并改派万福麟入京。

9月24日,日本政府发表声明,歪曲事实,表示必不使事件之扩大。实则增兵不已,并继续扩大占领区。

齐齐哈尔沦陷

日本占领辽宁、吉林两省后,即着手谋取黑龙江。1931年10月8日,“东北国民救国军”成立,高鹏振任司令。10月13日行政院大会,日方则借口中国抵制日货,拒绝撤兵。日本又提出直接交涉之议,为国联所否决。10月16日在嫩江桥,被驻黑龙江省防军击退。守军炸毁嫩江铁路桥的第1、第2、第5号桥,以阻止日伪军进犯。10月21日,马占山就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10月24日,行政院除重申9月30日日军撤兵外,并决议:一、要求日军在下次开会前完全撤退;二、中国保证日侨生命安全。10月26日,关东军第2师团第29联队占领四洮铁路(四平至洮安)沿线主要城镇。


 
1931年11月,日军以伪军张海鹏部为前导,进攻黑龙江。是月初,日军运动胡匪张海鹏起事,在嫩江与马占山大战,张部失败。11月4日,关东军嫩江支队攻击嫩江桥北守军。日人鉴于取黑龙江计划实现不易,遂调军攻齐齐哈尔,马占山在嫩江铁桥一役,大胜日军,全国纷起援助。江桥抗战,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兼代东北边防军驻江副司令长官指挥3个旅,5个团共1.3万余人,战至11月18日,毙敌2000余人但终因不敌日方新式武器,率队退出苦守20余日之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11月19日,龙江失守。马占山撤往克山、海伦。至此,东北三省遂全部失陷。


日军攻占黑龙江主要城镇后,开始进攻辽西地区。12月初,日本借口剿匪,不顾英、美、法照会,向锦州进攻,并分兵威胁天津、山海关;张学良之荣臻所部,力量不够,向关内唐山、滦州、昌黎退却。12月中,别路日军自旅顺北犯。九一八事变后仅两个月,日军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各地诸多主要城市。事变之后,辽宁省府迁至锦州。张学良在事件爆发后离开沈阳,带领属下转移到锦州。10月8日,关东军派出12架轰炸机空袭锦州。对此,南次郎陆军大臣依然对若槻礼次郎首相声称“由于受到中国军队的防空炮火攻击,才不得已采取自卫行动。”,此后关东军发表公开声明,宣称“张学良在锦州集结大量兵力,如果置之不理,恐将对日本权益造成损害。为了尽快解决满蒙问题,关东军有必要驱逐锦州政权。”此后,币原主张的国际协调主义外交政策受到严重挫折,主战主义在日本占了上风。

12月15日,关东军进攻锦州。12月17日,日本陆军中央部由日本本土增派混成第8旅,并从朝鲜调第20师司令部、混成第38旅、重轰炸飞行中队以增援关东军。12月28日,第2师主力渡过辽河进攻锦州;12月30日,混成第39旅进攻打虎山。

1932年1月2日,日军占领锦州,东北军撤入关内。1月3日,日军攻陷锦州,关外要地尽失,未及撤出国军及义胞,乃从事游击战争。1月3日,第20师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占领锦州。驻锦州的张军第十二旅、第二十旅和骑兵第三旅已奉命撤退至河北滦东地区和热河。1月4日,黄显声在热河北票设立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月28日,关东军第3旅由长春进犯哈尔滨,同时从辽西地区调第2师增援。为转移国际社会对满洲的关注,日本在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1月31日,依兰镇守使兼第二十四旅旅长李杜率吉林自卫军进行哈尔滨保卫战。激战五天,自卫军伤亡惨重,撤往宾县。

1932年2月6日,日军攻陷哈尔滨。2月14日,马占山同意与日本人合作。

后续

先弃锦州

此时日本之军事扩张,完全因为中国本身实力太差,无力与日军周旋,而全国上下,把唯一希望寄托在国际联盟身上;岂知国际力量微弱,不但拿不出办法来,反而鼓励日本横行。南京大元帅秉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正在江西围剿而屡遭败绩,而沈阳副司令“中东路”一战纨绔禀性尽显,令日军有机可趁;虽抗战呼声不绝于耳,恃牛耳者本身实力太差。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就设立了特种外交委员会。即过多天商讨,决议了一个《现在处理时局之根本方针》,客观评估了当时的局势条件。台湾历史学家梁敬

5860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