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硅藻
摘要:一类具有色素体的单细胞植物。可单细胞生活,也可由若干细胞形成各式各样的群体。硅藻是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类群,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其种类数和生物量在近岸海域浮游植物中一般都占80%以上,其盛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并最终影响到渔业产量。海洋硅藻具有种类多、数量大、繁殖快等特点,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简史自1703年显微镜发明人... [阅读全文]
摘要:一类具有色素体的单细胞植物。可单细胞生活,也可由若干细胞形成各式各样的群体。硅藻是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类群,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其种类数和生物量在近岸海域浮游植物中一般都占80%以上,其盛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并最终影响到渔业产量。海洋硅藻具有种类多、数量大、繁殖快等特点,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简史自1703年显微镜发明人... [阅读全文]
摘要:在海洋生物群落中,从有机物、细菌或浮游植物开始,经植食性动物至各级肉食性动物,依次形成的摄食者与被食者的营养关系。物质和能量经过海洋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所进行转换与流动,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一个基本过程。海洋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是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它们为浮游甲壳动物、软体动物、鱼类提供食料。植食性动物被一级肉食性动物所食,如海蜇、箭虫、海星等。一级肉食性动物又被二级肉食性动物(大型鱼类... [阅读全文]
摘要:海洋中有阳光透过、光合作用得以发生的水层。在真光层中,浮游植物或其他海洋植物可以充分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是水柱中支持净初级生产力的部分,海洋真光层大约有200米深。真光层的厚度随着季节、纬度、水体的浊度以及日光强度变化而变化。真光层内的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供海洋生物使用,同时存在的浮游动植物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因此,虽然真光层是海洋光巨大水体中很小的一层水体,但是却是最活跃的水层。真... [阅读全文]
摘要:在深海无光的热液、冷泉环境中,化能自养微生物作为初级生产者,而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捕食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又称深海食物链。深海黑暗食物链与普通食物链最大的区别是其能量来源不是太阳能,初级生产者也不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而是化能自养微生物。这些化能自养微生物利用热液、冷泉流体中硫化氢、甲烷、氢气等化合物的能量固碳,是整个黑暗食物链存在的基础。发现简史1977年,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加拉帕戈... [阅读全文]
摘要:海洋游泳动物周期性的定期、定向地从一个水域到另一个水域集群迁移的现象。洄游是生物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周期性运动,具有主动、定期、定向、集群等特点。洄游是生物长期以来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结果,通过洄游完成各重要生命活动。海洋动物洄游根据其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可划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①生殖洄游,又称产卵洄游。有些鱼类因为繁殖产卵的需求,每年定期从大洋进入浅海,或由外海向... [阅读全文]
摘要:有机碳通过海洋异养细菌的“二次生产”形成的有机碳→异养细菌→原生动物的传递,最终原生动物被浮游动物摄食再次传递返回经典食物链的过程。海洋中的有机碳大部分以溶解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另外还包括无法被动物直接摄食的小颗粒有机物,如细胞裂解碎片等。微食物环的概念最早由F.阿扎姆(Farooq Azam)等在1983年提出。海洋生态系统中,除了浮游植物→大型浮游动物→鱼类的经典食物链外,还存在以原生鞭毛虫为主... [阅读全文]
摘要:基督教圣诞节前夜。又称圣诞夜。平安夜是基督教圣诞节日的一部分。基督新教和天主教一般把每年的12月25日作为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节日,此前一天的晚上被称为平安夜或圣诞夜。东正教由于历法不同则在每年的1月6日或7日(即儒略历的12月25日)庆祝耶稣的诞生。圣诞假期一般从12月24日平安夜持续到来年的1月6日。在平安夜,通常每个基督徒家庭团聚在一起,摆设圣诞树、共进圣诞晚餐、互赠礼品。同时按照教会的传统,... [阅读全文]
摘要:人们往往认为12月25日的圣诞节和耶稣的诞生有关,然而事实上《圣经》中并没有提到过耶稣的具体出生日期。3世纪,罗马帝国在当时尚未接受基督教,但是他们会在12月25日这天庆祝太阳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的诞辰,太阳神也是罗马国教众神之一。这一天又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罗马人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392年,狄奥多西在位时期,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440年,罗马教廷正式... [阅读全文]
摘要:众所周知,圣诞节是庆祝圣婴耶稣基督降临人间的节日,是西方基督教最重要的节庆之一。大凡过年过节,人们都离不了吃吃喝喝。国人如此,外国人也概莫能外。西方人过圣诞节,同样讲究在圣诞夜准备一顿丰盛的大餐,同样是大鱼、大肉、大酒,“吃吃喝喝过大年”。圣诞大餐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那时的人们从12月17日开始、用长达一周的祭餐来欢宴农神——地球的主宰者。后来,罗马人的尼凯尔教会把一年一度的“农神祭宴”改... [阅读全文]
摘要:世界上较大的珊瑚环礁岛。位于基里巴斯东部,由一个个珊瑚岛相接而成。陆地面积364平方千米,中间有一个335平方千米的礁湖。因1777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在圣诞节发现此岛,故名“圣诞岛”。1957年5月15日,英国曾在这里进行热核试验。基础设施在基里巴斯各岛礁中是比较完善的,现已成为太平洋中的重要旅游地。 [阅读全文]
摘要:与天主教和东正教并称的三大宗派之一。由16世纪德国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形成。在中国“基督教”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三大流派。狭义的基督教是指基督新教。为了便于认识,常用“基督教”称基督新教,而对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则以“基督宗教”来统称。这里所使用的“基督教”,即基督新教。清光绪三年(1877),基督教中华内地会派遣传教士祝名扬、麦卡悌等到贵阳传教... [阅读全文]
摘要:基督教纪念和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重要节日。又称主降生节、耶稣圣诞瞻礼、耶稣圣诞节。《圣经》对耶稣的生日并无记载。罗马教会在354年规定,每年的12月25日是耶稣基督诞生的纪念日,据说是为了和罗马帝国当时的农神节以及太阳神诞辰的节日相一致。庆祝时间从12月24日持续到翌年的1月6日。12月24日称为“圣诞夜”,为家庭团聚、共进圣诞晚餐、互赠礼品之时。圣诞树为节日的必需之物,一般为小枞树或者松树,树枝上... [阅读全文]
摘要: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州城市。位于奥登林山南麓,濒内卡河。面积108.8平方千米,人口约16万(2017)。平均海拔114米。1月平均气温3℃,7月平均气温21.7℃,平均年降水量578毫米。1196年首见记载。后被定为莱茵普法尔茨选帝侯的都城。1386年创办德国最古老的海德堡大学,同时大力扩建宫邸,使海德堡成为中欧名城,欧洲文化的一个中心。1622年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中被毁坏,1... [阅读全文]
摘要:德国西北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城市。德国最大的钢城,世界最大的内河港。位于鲁尔河与莱茵河交汇处,莱茵河两岸,市中心和大部分行政区都在河的右岸。面积233平方千米,人口49.86万(2018)。9世纪设居民点。1290年设自由市。1407~1595年为汉萨同盟成员。自19世纪中叶随着鲁尔区的兴起,工业发展很快。1905年和1929年两次将邻近城镇并入使市区扩大,1933年有44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阅读全文]
摘要:德国最大港口、第二大城市,仅次于柏林的城市州。位于德国北部,易北河、阿尔斯特河与比勒河的入海口处,距北海110千米。面积755平方千米,人口182.24万(2016)。市内地势平坦,最高海拔116米,平均海拔仅6米。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温湿多雾,秋冬季节会出现暴风雨,年平均气温9℃,1月和7月平均气温各为0℃和17℃,平均年降水量774毫米。城内河流、河道众多,有2500座以上桥梁,是欧洲桥梁最多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