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隼
摘要:猎隼别名猎鹰、兔虎、棒子,为隼形目、隼科、隼属鸟类,原产于欧洲中部、非洲北部、亚洲中部,我国分布于内蒙古及周边地区,越冬在我国中部地区及西藏南部。野生于内陆草原和丘陵地区、开阔山区、河谷地带。在无林或仅有少许树木的旷野和多岩石的山丘地带活动。在阿拉伯国家,驯养隼类是一种时尚,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因此,隼类贸易的暴利,使国内不法分子非法走私猖獗,导致其种群数量下降至濒危。大型猛禽,目前非常罕见,为我国... [阅读全文]
摘要:猎隼别名猎鹰、兔虎、棒子,为隼形目、隼科、隼属鸟类,原产于欧洲中部、非洲北部、亚洲中部,我国分布于内蒙古及周边地区,越冬在我国中部地区及西藏南部。野生于内陆草原和丘陵地区、开阔山区、河谷地带。在无林或仅有少许树木的旷野和多岩石的山丘地带活动。在阿拉伯国家,驯养隼类是一种时尚,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因此,隼类贸易的暴利,使国内不法分子非法走私猖獗,导致其种群数量下降至濒危。大型猛禽,目前非常罕见,为我国... [阅读全文]
摘要:栗腹文鸟为雀形目、文鸟科、文鸟属鸟类,原产于亚洲中部及南部,包括中国、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栖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灌丛、草丛和农田中,也见于果园、芦苇丛和村舍附近。1766年命名,共2个亚种。整个头、颈和上胸黑色,其余体羽栗色,并富有光泽。下胸和腹中央至尾下覆羽黑色,尾栗红色。背、肩和两翅覆羽淡栗色,腰和尾... [阅读全文]
摘要:栗喉蜂虎鸟别名红喉蜂虎鸟,为佛法僧目、蜂虎科、蜂虎属鸟类,原产于亚洲东南部,我国云南局部地区、海南岛、香港、广东、福建的部分沿海地区有分布。栖息于海拔1200m以下的开阔林地、灌丛。栖于裸露树枝或电线,懒散地迂回滑翔寻食昆虫。栗喉蜂虎在中国云南西南部和海南岛为留鸟,在其它地区为夏候鸟。4-5月迁来,9-10月离开。色彩艳丽的珍稀鸟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鸟。飞行技术高超,能在空中做出急速飞行、滑翔、... [阅读全文]
摘要:林八哥别名丛林八哥,为雀形目、椋鸟科、八哥属鸟类,原产于亚洲南部,中国(云南、广西)、分孟加拉、不丹、柬埔寨、印度、老挝、缅甸、泰国、越南。野生于林缘和有零星树木的农田、牧场、草地、旷野等开阔地带,也栖息于村寨、城镇等人类居住环境附近高大的乔木上。1858年命名。外形、大小与普通八哥相似,通体黑色,额部有长而竖直的羽簇,翅上有显著的白色翅斑,在飞翔时尤为明显。善鸣叫,尤其在傍晚时甚为喧闹。八哥家族... [阅读全文]
摘要:林萧你现在骂人真够高级这个梗出自小时代4里人物的对话内容,主打的就是阴阳怪气的意思。 [阅读全文]
摘要:领角鸮为鸮形目、鸱鸮科、角鸮属鸟类,原产于亚洲大部分地区,包括孟加拉、不丹、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尼、日本、朝鲜、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俄罗斯、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主要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现于山麓林缘和村寨附近树林内。1769年命名,共21个亚种。外形与红角鸮非常相似,但它后颈基部有一显著的翎圈。上体通常为灰褐色或沙褐色,并杂有暗色虫蠹状斑和黑色羽干纹... [阅读全文]
摘要:领雀嘴鹎别名羊头公、青冠雀、圆嘴布鲁、绿鹦嘴鹎,为雀形目、鹎科、雀嘴鹎属鸟类,原产于亚洲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南北部。野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脚平原及林缘地带,有时也出现在庭院、果园和村舍附近的丛林与灌丛中。1961年命名,共2个亚种。我国特有中小型鸟类,是山区常见鸟类之一。该鸟羽色艳丽,嘴短而粗厚呈黄色,可作为笼养观赏鸟人工饲养,但是只能饲养人工繁育品种,禁止饲养野生个体。... [阅读全文]
摘要:领燕鸻别名非洲领燕鸻,为鸻形目、燕鸻科、燕鸻属鸟类,原产于欧亚非大陆均有广泛分布,我国仅分布于新疆,比较少见。野生于开阔平原、草地、淡水或咸水沼泽、湖泊、河流和湿地,有时亦出现在有稀疏植物或矮草的农田地区,不喜欢森林和浓密灌丛地带。1766年命名,共3个亚种。常成群活动,善于在地上奔跑和行走,奔跑速度亦快。亦善飞行,飞行速度亦快。常频繁地、较长时间地在空中飞行,而且飞行高度较高。在早上和傍晚时活动... [阅读全文]
摘要:林肯港鹦鹉别名林肯鹦鹉、黑头环颈鹦鹉,为鹦形目、鹦鹉科、环颈鹦鹉属鸟类,原产于大洋洲澳大利亚西部、中部及南部,大多栖息于干燥地区,包括开阔的桉树树林、灌木丛、农地果园、海岸地区、沙漠区、郊外、公园等。1827年命名,共3个亚种。在澳洲北部的族群会有季节性的迁徙。头部呈较暗的蓝紫色,颈部的背面有一道狭窄的明亮的黄色领圈。上体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绿色马赛克点斑和很细的绿色暗条纹。羽毛艳丽,具粉绒羽。有时会... [阅读全文]
摘要:鳞头鹦哥别名鳞头鹦鹉、麦克希米伦氏鹦鹉,为鹦形目、鹦鹉科、派翁尼斯鹦鹉属鸟类,原产于南美洲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和巴拉圭,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树木繁茂的地区和次生林。1820年命名,共4个亚种。以十九世纪,德国的探险家兼自然学家:麦克希米伦亚历山大菲利浦亲王的名字命名,纪念他发表过的美洲游纪,其中包括见到了鳞头鹦鹉。最聪明、说话能力最佳的派翁尼斯属鹦鹉,头上的羽毛,经常似鳞片一样的竖起,很像头发蓬... [阅读全文]
摘要:鳞胸吸蜜鹦鹉别名翡翠鹦鹉、鳞胸鹦鹉,为鹦形目、鹦鹉科、吸蜜鹦鹉属鸟类,原产于大洋洲澳大利亚特有物种,分布于昆士兰最北端的伊拉瓦拉地区至南部的新南威尔士州。栖息地多样性,包括海拔700m以下海岸区的桉树林、公园、沼泽区、都市、农作区等,是当地很常见的鹦鹉,比蓝头吸蜜鹦鹉数量较少。1820年命名。有迁徙行为,取决于食物的充足程度。羽色鲜艳,整体绿色,头部略带蓝色调,颈部、喉咙及胸部广布黄色斑纹。它生性... [阅读全文]
摘要:丽色军舰鸟别名强盗鸟、华丽军舰鸟,为鹈形目、军舰鸟科、军舰鸟属鸟类,原产于南美洲热带、亚热带海洋沿岸及附近岛屿。筑巢于树上或灌木丛间。1914年命名,无亚种。安提瓜和巴布达、基里巴斯国鸟,属大型海鸟,翅极长,翼展可达3m。尾长呈叉形。雄性具鲜红色喉囊,求偶时充气膨大如球形。飞翔极为迅捷和灵巧,但不善陆行,也不善于游泳。由于好斗,酷爱掠夺抢劫,也被称为强盗鸟。科目分类:鹈形生存环境:海岸颜色分类:黑... [阅读全文]
摘要:栗头蜂虎鸟别名栗头蜂虎、五彩栗头蜂虎,为佛法僧目、蜂虎科、蜂虎属鸟类,原产于亚洲南部,中国、孟加拉、不丹、柬埔寨、印度、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越南。野生于林缘、稀树草坡等开阔地方,山脚和开阔平原地区有树木生长的悬岩、陡坡及河谷地带,冬季有时也出现在平原丛林、灌木林,甚至芦苇沼泽地区。1817年命名,共3个亚种。夏季迁移我国东南部,栖于丘陵或林地,多在空中飞行和捕食,并... [阅读全文]
摘要:栗头鳽别名麻鹭、栗头夜鳽、栗头虎斑鳽,为鹳形目、鹭科、夜鳽属鸟类,原产于亚洲,繁殖于日本本州、九州和伊豆群岛,越冬于中国台湾、琉球群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西里伯斯等地。迁徙时途径我国上海、香港、福建等地。野生于沿海附近浓密森林或林缘地带之溪流中,也见于低山森林中的沼泽、河谷或溪流。1835年命名。2016年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濒危物种。2021年被列为我国2级重点... [阅读全文]
摘要:柳雷鸟别名雷鸟、柳鸡、苏衣尔,为鸡形目、松鸡科、雷鸟属鸟类,原产于北美洲北部、欧亚大陆北部,全球分布很广,但我国仅见于黑龙江流域。野生于温带森林草原带至北极附近的冻原地带。1758年命名,共17个亚种。喜欢在树林中活动,有时也到农田地带,非常耐寒。除繁殖期外,大多成群活动,冬季甚至可达百只以上。活动范围广,冬季会进行长途迁移。我国2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极富变化美丽的松鸡品种,四季换羽,雄鸟在婚后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