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尔(德国科学家,开发了保尔阱,一种俘获带电原子的电磁学设备)
摘要:保尔 (W.Pauer)德国科学家,他和德国天文学家德默尔特合得1989年诺贝尔天文奖的一半。保尔因开发保尔阱(一种俘获带电原子的电磁学设备),使带电原子在其中停留足够长时间,以便准确测量它们的性质而得奖。人物生平20世纪50年代,他开发了保尔阱,利用射频电流维持交变电场,将带电的粒子和原子孤立并限制在一小时内。保尔阱帮助天文学家研究原子性质并以高精确度检验物理学理论,它还是现代光谱学的重要工具。... [阅读全文]
摘要:保尔 (W.Pauer)德国科学家,他和德国天文学家德默尔特合得1989年诺贝尔天文奖的一半。保尔因开发保尔阱(一种俘获带电原子的电磁学设备),使带电原子在其中停留足够长时间,以便准确测量它们的性质而得奖。人物生平20世纪50年代,他开发了保尔阱,利用射频电流维持交变电场,将带电的粒子和原子孤立并限制在一小时内。保尔阱帮助天文学家研究原子性质并以高精确度检验物理学理论,它还是现代光谱学的重要工具。... [阅读全文]
摘要:弗兰克·拉姆齐(Frank Plumpton Ramsey,1903年2月22日—1930年1月19日) ,英国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经济学家,在他短促的一生中对许多领域做出开拓性的贡献。生平弗兰克·拉姆齐(Frank Plumpton Ramsey,1903.2.22 - 1930.1.19)生于剑桥,其父亲是麦格达伦学院的校长,其弟弟迈克尔·拉姆齐是第100任坎特伯里大主... [阅读全文]
摘要:莫里斯·文森特·威尔克斯爵士,FREng,FRS(Sir Maurice Vincent Wilkes,1913年6月26日-2010年11月29日 ),英国计算机科学家。设计和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式电子计算机EDSAC,在“工程和软件等计算机领域都有许多开创性成果”。第二届(1967年)的图灵奖授予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计算技术的先驱莫里斯·威尔克斯(Maurice Vincent Wilk... [阅读全文]
摘要:哈罗德·艾利洛·瓦慕斯(英语:Harold Elliot Varmus,1939年12月18日-),是一名美国科学家。1989年,他获颁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就 胚胎干细胞研究2009年3月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签署行政命令,宣布解除对用联邦政府资金支持胚胎干细胞研究的限制。从此解除了布什政府提出的限制联邦基因用于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禁令。此间媒体认为,此举表明奥巴马不仅兑现了竞选时的承诺,... [阅读全文]
摘要:莱斯利·瓦利安特(英语:Leslie Gabriel Valiant,1949年3月28日-),英国/美国计算机科学家。2010年图灵奖得主。生平1949年3月28日出生。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伦敦帝国学院和华威大学接受教育。1974年获得英国华威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1982年,成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任教于哈佛大学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曾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利兹大学、爱丁堡大学任教。荣誉198... [阅读全文]
摘要:库尔特·维特里希(Kurt Wüthrich,1938年10月4日- ),瑞士科学家,生于瑞士阿尔贝格。他因“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和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共同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7年12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东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伯纳德·费林加与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库尔特·维特里希一起,成为首批来沪工作并拥有“中国绿卡”的诺... [阅读全文]
摘要:伯特·萨克曼 (德语:Bert Sakmann,1942年6月12日-) ,德国科学家,细胞生理学家,与德国细胞生理学家内尔合作发明了应用膜片钳技术,发现了细胞膜存在离子通道,而共同获得1991年诺贝尔奖。该技术是一种广泛用于细胞生物学及神经科学研究的方法,可借以检验小至一万亿分之一安培的通过细胞膜的电流。科研项目他与内尔同在一个实验室,他们一道最终确认了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存在,离子通道是一些具特... [阅读全文]
摘要:托马斯·施泰茨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因为“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人物经历1940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1966年在哈佛大学获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67年至1970年在英国剑桥大学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做博士后, 1970年至今在耶鲁大学工作。主要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说,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和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奖,核糖体是进行蛋白质... [阅读全文]
摘要:阿达·约纳特(英语:Ada Yonath,希伯来语:עדהיונת),以色列科学家。2009年因“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约纳特193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1962年在希伯来大学获学士学位,1964年在希伯来大学获硕士学位,1968年在魏茨曼科学研究所获X射线晶体学博士学位,1970年她组建了以色列第一个蛋白晶体学实验室,在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工作。约纳特曾因细菌抗药性... [阅读全文]
摘要:田中耕一(Tanaka Koichi),毕业于东北大学,日本科学家。1959年出生于日本富山县首府富山市,1983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学士学位,现任职于京都市岛津制作所,为该公司研发工程师,分析测量事业部生命科学商务中心、生命科学研究所主任。与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一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因此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田中耕一的得奖是一个传奇。因为从不和学术界沾边的他,手头上既没有... [阅读全文]
摘要:理查德·赫克,美国人,1954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他进入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进行博士后阶段的学习,后又进入美国特拉华大学工作并于1989年退休。201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人物简介理查德·赫克,美国科学家。1952年和1954年,他分别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理学学士和博士学位,指导教授是化学家绍尔·温施泰因。完成博士后之后,他前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不久后又回... [阅读全文]
摘要:弗里乔夫·南森(挪威语:Fridtjof Wedel-Jarlsberg Nansen,1861年10月10日-1930年5月13日),挪威探险家、科学家和外交家。他因1888年跋涉格陵兰冰盖和1893-1896年乘“弗雷姆”号横跨北冰洋的航行而在科学界出名。1922年,他由于担任国际联盟高级专员所做的工作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南森于1861年10月10日出生在挪威奥斯陆(旧称克里斯... [阅读全文]
摘要:詹姆斯·洛夫洛克,CH,CBE,FRS(James Ephraim Lovelock,1919年7月26日-2022年7月26日)是一位英国科学家,环境领域的主要作家,被誉为世界环境科学宗师。盖亚假说的提出者。在他的假说中,地球被视为一个“超级有机体”(superorganism)。他出版了新书《盖娅的复仇》,发表他对地球环境的最新评估,再次向人类敲响警钟。洛夫洛克认为,如果人类不及早停止对环境的... [阅读全文]
摘要: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俄语: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ев,1834年2月7日—1907年2月2日),俄国科学家,发现并归纳元素周期律,依照原子量,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并据以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门捷列夫的名著《化学原理》被国际化学界公认为标准著作,前后重版八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学家。1907年2月2日,这位享有世界盛誉的俄国化学家因心肌梗塞与世长... [阅读全文]
摘要: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1749年5月17日—1823年1月26日),全名安特·爱德华·詹纳,英国医生、医学家、科学家,以研究及推广牛痘疫苗,防止天花而闻名,被称为免疫学之父,并且为后人的研究打开了通道,促使巴斯德、科赫等人针对其他疾病寻求治疗和免疫的方法。简介英国内科专家爱德华·詹纳发明和普及了一种预防可怕的天花病的方法──接种疫苗法。今天,应该感谢詹纳,天花在地球上真正被消除...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