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纳巨龙(生存于距今8300万-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
摘要:博纳巨龙(Bonatitan),生存于距今8300万 - 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分布范围阿根廷,南美洲形态特征巨型恐龙,体长12米在已知的 767 种恐龙中,体形排在第129位。与博纳巨龙 体形接近的恐龙,有大鸭龙,巴哈利亚龙,北方龙,阿马格巨龙,亚马逊龙,恐手龙等。 [阅读全文]
摘要:博纳巨龙(Bonatitan),生存于距今8300万 - 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分布范围阿根廷,南美洲形态特征巨型恐龙,体长12米在已知的 767 种恐龙中,体形排在第129位。与博纳巨龙 体形接近的恐龙,有大鸭龙,巴哈利亚龙,北方龙,阿马格巨龙,亚马逊龙,恐手龙等。 [阅读全文]
摘要:包鲁巨龙,模式种是布氏包鲁巨龙(Baurutitan britoi),命名于2005年。包鲁巨龙生活在7100-66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形态特征包鲁巨龙属于泰坦巨龙类,身长约12米。 仅发现6块独特的尾椎。生活习性草食性恐龙。与乌贝拉巴巨龙和三角区龙共享栖息地。生活范围化石发现于今日的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包鲁群(Bauru Group),马里利亚组(Marília)。 [阅读全文]
摘要:小力加布龙(学名:Ligabueino)意为“力加布的小东西”,是阿贝力龙超科恐龙的一属,以意大利医生力加布(Giancario Ligabue)命名。形态特征小力加布龙是体型最小的阿贝力龙超科,也是最小型的兽脚亚目恐龙之一,只有70厘米长。小力加布龙生存于下白垩纪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分布范围生活在距今1.3亿年 ~ 1.25亿年前的早白垩世,发现于南美洲,阿根廷地区。考古发现小力加布龙的化石破碎... [阅读全文]
摘要:巴洛莎龙生存在距今80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植食恐龙。形态特征巴洛莎龙生存在距今80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属于超巨型恐龙,体长30米在已知的767 种恐龙中,体形排在第8位。与巴洛莎龙体形接近的恐龙有南极龙、布罗希龙、大夏巨龙、黄河巨龙、蝴蝶龙、潮汐龙等。生活习性植食恐龙。分布范围巴洛莎龙在南美洲的阿根廷被挖掘发现。 [阅读全文]
摘要:秃鹫龙是生活在距今1亿 - 86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的巨型恐龙。形态特征巨型恐龙,体长15-17米,在已知的 767 种恐龙中,体形排在第78位。与秃鹫龙 体形接近的恐龙,有诸城龙,川街龙,大山铺龙,美丽龙,利迈河龙,劳尔哈龙等。生活习性白垩纪植食性恐龙。分布范围距今1亿 - 86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化石发现于南美洲阿根廷。 [阅读全文]
摘要:马拉圭龙,生存于距今89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形态特征超巨型恐龙,体长25米。在已知的 767 种恐龙中,体形排在第23位。与马拉圭龙 体形接近的恐龙,有包鲁巨龙,詹尼斯龙,利加布龙,畸形龙,宝天曼龙,腕龙等。生活习性白垩纪植食恐龙。分布范围化石发现于阿根廷。 [阅读全文]
摘要:穆耶恩龙(学名:Muyelensaurus)是蜥脚下目泰坦巨龙类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阿根廷。生物学史模式种是M. pecheni。是由阿根廷古生物学家Jorge Calvo、Bernardo González Riga与巴西古生物学家Juan Porfiri在2007命名。形态特征大型恐龙,体长8 - 9米。分布范围生活于距今9300万年 ~ 86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化石发现于阿根廷的内乌... [阅读全文]
摘要:柏利连尼龙(学名Pellegrinisaurus)是上白垩纪的一属恐龙。它是生存于阿根廷的泰坦巨龙类。生物学史模式种鲍氏柏利连尼龙(P. powelli)是由利安纳度·萨尔加多(Leonardo Salgado)于1996年基于大部份脊骨而描述的。虽然未有发现完整的柏利连尼龙骨骼,但估计它约长62-78呎。形态特征超巨型恐龙,体长24 - 25米。分布范围生活于距今8300万年 ~ 7000万年前... [阅读全文]
摘要:探索龙(学名:Pitekunsaurus)是距今83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的巨型恐龙。形态特征巨型恐龙,体长20米。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距今83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被发现于南美洲,阿根廷地区。恐龙分类在我们常说的广义的恐龙里,还包括了鱼龙、翼龙、蛇颈龙等爬行动物类,我们也叫他们恐龙。恐龙是一种在中生代繁盛一时的物种。那时的大陆还未分裂,只有一块大陆,周围都是海洋。中生代大致被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 [阅读全文]
摘要:桑塔纳盗龙(学名Santanaraptor)是兽脚亚目下的一属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南美洲,相当于阿尔比阶或阿普第阶。桑塔纳盗龙被视为是基础虚骨龙类。它的化石在1996年于巴西被发现,身长约1.25米。这个标本是个幼年个体,主要是身体後半部的骨头,上有矿化的软组织。成年个体的身长可能达2.5米。正模标本(编号MN 4802-V)是三节尾椎、人字形骨、坐骨、股骨、胫骨、腓骨,以及表皮、肌肉纤维、可... [阅读全文]
摘要: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年2月10日—1960年5月30日),男,苏联作家、诗人、翻译家。1890年2月10日生于莫斯科,主要作品有诗集《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等。1957年,发表《日瓦戈医生》,并获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因受到苏联文坛的猛烈攻击,被迫拒绝诺贝尔奖。1960年5月30日,帕斯捷尔纳克在莫斯科郊外彼列杰尔金诺寓所中逝世。1982年起,苏联开始逐... [阅读全文]
摘要:萨瓦多尔·夸西莫多(Salvatore Quasimodo,1901年8月20日~1968年6月14日),意大利诗人。夸西莫多一生著有许多作品,尤以诗歌著名。主要作品有诗集《水与土》《消逝的笛音》和《日复一日》等。1959年,因为“由于他的抒情诗,以古典的火焰表达了我们这个时代中,生命的悲剧性体验”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物经历萨瓦多尔·夸西莫多1901年生于西西里岛的文化古城锡腊库札,父亲是一个小... [阅读全文]
摘要:圣-琼·佩斯(Saint-John Perse,1887.05.31 - 1975.09.20)原名阿列克西·圣-莱热·莱热(Alexis Saint-Léger Léger),法国诗人,外交官。代表作品有《阿纳巴斯》《流亡》等。1887年出生于法属西印度群岛瓜德罗普群岛潘-达-毕特海港附近的一个小岛上。于1916至1921年在北京法国使馆任职,其间写出长诗《阿纳巴斯》,经翻译后引起国际文坛的瞩目... [阅读全文]
摘要:伊沃·安德里奇(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Ivo Andric,1892年10月10日—1975年3月13日),南斯拉夫作家、外交官,曾任南斯拉夫作家协会主席,代表作为《特拉夫尼克纪事》《德里纳河大桥》《小姐》(“波斯尼亚三部曲”)。安德里奇出生于特拉夫尼克附近的多拉茨,年轻时曾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14年,因萨拉热窝事件被捕,一战结束后被释放。1932年,毕业于格拉茨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南斯... [阅读全文]
摘要: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年2月27日~1968年12月20日),20世纪美国作家。代表作品有《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伊甸之东》、《烦恼的冬天》等。1902年,斯坦贝克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1925年,斯坦贝克曾在《纽约时报》担任记者。 但是没过多久,他就对记者这种职业感到失望和厌烦。 于是,他返回加州,投身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