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台班
上海图书馆藏《春台班戏目》封面题有“乾隆三十九年巧月立”,该班是否成立于此年,未详。清嘉庆初年入京,嘉庆八年(1803)成书的《日下看花记》,载有当时班内一些主要昆乱兼唱的旦行朱大翠、王翠林、骆九林、何声明、陈荣珍,昆旦吴福泰、陈桂林、蒿玉林、产太林,唱乱弹的李二林、蔡莲芳、范添喜等人。经常演出的剧目有吹腔《打樱桃》《探亲》《卖艺》《打店》,秦腔《铁弓缘》《闯山》《打刀》《背娃入府》,罗罗腔《打灶》《打面缸》,柳枝腔《看灯》,杂调《顶砖》,昆腔《射雁》《和番》《琵琶词》等。嘉庆十七年(1812),陈孔蒸曾为春台班领袖(《重修喜神殿碑序》),主持班务。嘉庆二十四年(1819)春台班散去。道光三年(1823)复出,数年后涌现出一批颇为观众注目的青少年演员,演唱的诸腔散套,备受观众欢迎。《梦华琐簿》说:“四徽班各擅胜场……春台曰‘孩子’。”春台班与楚调颇有渊源,湖北籍著名生脚米应先即为该班主演。小隐著《嫡支嫡派的皮黄系伶人》云:“前清嘉道之际,都中昆弋式微,皮黄乃乘虚而入,始主其事者鄂人童、米诸伶。”(《戏杂志》1922年版)“米”即米应先,“童”即童德善。成书于道光十二年(1832)的《燕台鸿爪集》说:“京师尚楚调,乐工中如王洪贵、李六,以善为新声称于时,一香(汪全林)学而兼其长。”王洪贵、李六及汪一香均为春台艺人。李六是三庆班进京时主持人余老四(深山堂主人)的弟子,与宋碧筠、范四保为师兄弟。道光十五年(1835)李六被尊为“部中父老”(《梦华琐簿》),在京师徽班中,与和春班老辈小生吴正田最受推崇。汉派老生余三胜,北来后曾居天津,在群雅轩票房演唱。道光十七年(1837)在津合葬父母后,至京搭入春台班演戏。初入春台之余三胜,虽名列李六之下,但已有“亚赛当年米应先”(子弟书小唱本)之誉。此时,在春台演唱的有殷采芝、檀兰卿(天禄)(此二人于道光十一年后,与陈孔蒸同掌春台)、陈长春、吴桐仙、蒋云谷、俞鸿翠、王长贵、夏天喜、陈鸾仙(凤林)、丁鸿宝等(道光十七年《春台班义园记》碑文)。大约成书于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的子弟书小唱本(邵曾祺《漫谈四大徽班》)载,此时春台班主要演员、剧目有:《五彩舆》《节义廉明》《金沙滩》(全班合演的连台戏),李六《草船孔明借箭》《李太白醉骂安禄山》,余三胜《卖马当锏》《捉曹放曹》《定军山》《洪羊洞》,朱大麻子《断密涧》,夏麻子《截江》《战渭南》,李天寿《三娘教子》,夏天喜《上坟》等。道光二十五年(1845),余三胜位居该班首席老生,年43岁(李六60多岁)。全班主要演员、剧目有:余三胜、陈凤林《四郎探母》,余三胜《双进(精)忠》《碰碑》《琼林宴》《战樊城》,李六《扫雪》,陆玉兰《祭塔》,朱大麻子《阳平关》,产滚子《斩蛟》,朱三喜《红鸾喜》等。《春台班戏目》对此时期的剧目更有详细记载。 咸丰二年(1852)后,李六之名,不复见载,王九龄转进四喜,陈凤林改搭重庆班。班内增入天津丑脚名票刘赶三。大约咸丰中期,名旦胡喜禄由三庆过入春台。余三胜、胡喜禄合演的《坐宫》,成为戏园或堂会演出的最红剧目。咸丰八年(1858)初,康慈皇太后的“国服”期满开禁后,余三胜大约已转入北京广和成班(同治二年该班花名册已载有三胜之名)。同治二年(1863),周春奎、胡喜禄等接办春台(或许咸丰八年已经接办),全班阵容有:老生张玉奎、张三元,武生俞菊笙,旦脚屠(陆)春兰、龚翠兰,净脚朱志学(朱大麻子)、姬明亮、张光裕(玉)、王攀桂,丑脚汪永泰、潘五等(同治二年春台班《戏班花名册》)。同治三年(1864)《都门纪略》载春台班有老旦郝兰田,旦脚胡喜禄、常子和,小生王长寿等,皆《戏班花名册》未录之人。主要上演剧目有:周春奎《五雷阵》《骂曹》《探母》《牧羊卷》,胡喜禄《玉玲珑》《玉堂春》《探母》《血手印》,常子和《彩楼配》《走雪山》《戏妻》,郝兰田《断后》《六殿》《辞曹》,王长寿《岳家庄》《八大锤》《蜈蚣岭》,张光玉《五人义》《白水滩》《神州擂》,俞菊笙《昊天关》《连环套》《十美图》等。大约同治中期,春台班首次排演皮簧戏《五花洞》,胡喜禄、王长贵(可能后搭入)分饰真假潘金莲,张玉奎饰包公,俞菊笙率众武行饰演天兵天将,以开打墩底(《京剧之变迁》)。此戏演出后,流传极广。同治十一年(1872),俞菊笙为领班人。以他为中心,赵锦荣、陆玉凤、庆春圃、钱同喜、张富有、李涌泉等人相佐助,形成一个更加强大的武戏群体,与三庆班的老生戏,四喜班的旦脚戏,鼎足京师剧坛。光绪三年(1877),净脚钱宝峰、武丑德子杰、旦脚孙彩珠等加入,演出的武戏更加精彩。这个时期的代表剧目除《混元盒》外,长靠戏有《晋阳宫》《界牌关》《挑华车》《长坂坡》《铁笼山》,短打戏有《金钱豹》《艳阳楼》《飞杈阵》《莲花塘》《赵家楼》等,表演声势威猛,开打火爆。汪桂芬于光绪九年(1883)后,充春台班首席老生,名声极显,但该班仍然保持以武戏为主的特色。俞菊笙主持的春台班,是京剧武生挑班之始,对京剧武戏表演地位的提高,发展京剧武打艺术,作出重要贡献。杨月楼于光绪十三年(1887)接办三庆班。俞菊笙于次年与汪桂芬退出春台班,由昆老生陈寿峰接办。陈寿峰采取昆乱并重的老路子,企盼恢复昆曲的往日辉煌,但无力与同时的三庆(杨月楼等)、四喜(孙菊仙等)、同春(谭鑫培等)相抗衡,维持二年多即辍演。光绪三十年(1904),俞菊笙曾使用收回的春台班名挂牌演唱,《闻歌述忆》的作者鸣晦庐主人,曾观其演出《长坂坡》。时未久亦散去,嗣后再未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