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洪堡大学
建于1810年。1810~1927年校名为柏林大学,1828~1945年称柏林皇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1845~1948年再度改称为柏林大学,1949年后改名柏林洪堡大学。1990年东西德合并后,进行了重大调整,多数教师为原西德教授所取代。从2000年开始,为了配合欧洲高等教育的博洛尼亚进程,开始设立拥有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英美制的学系。2012年,成为首批“德国大学卓越计划”的11所大学之一。
柏林洪堡大学在成立之初共有4个学院:法律、医学、哲学与神学。学校共有52名教师及256位学生。至2013年共有11个院系,分别是:法律学院、农业与园艺学院、数学与自然科学院Ⅰ(包括物理学、生物学、化学)、数学与自然科学院Ⅱ(包括数学、信息学、心理学、地理学)、医学院、哲学院Ⅰ(包括哲学、历史学、图书馆与信息科学、欧洲民族学)、哲学院Ⅱ(包括德语文学、德语语言文化、北欧研究所、英语语言学、罗马语言学、斯拉夫语学、古典语言学)、哲学院Ⅲ(包括考古学、亚洲与非洲学、文化学、艺术与绘画史、音乐与媒体学、社会学、跨学科两性学)、哲学院Ⅳ(包括教育学、康复学、体育、教育质量发展研究)、神学院、经济学院等。各学院均设有本科、硕士、博士的专业。2014年,柏林洪堡大学拥有3所分校,学生36 986人,其中外国学生为4662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柏林洪堡大学是世界学术的中心。两个多世纪的办学历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学者和大师。如A.A.迈克耳孙、G.李普曼、K.布劳恩、W.维恩、M.von 劳厄、M.普朗克、A.爱因斯坦、J.夫兰克、G.L.赫兹、W.K.海森伯、E.薛定谔、M.玻恩等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J.H.范托夫(1901,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E.费歇尔、A.von 拜尔、E.布赫纳、R.威尔施泰特、F.哈伯、W.H.能斯特、P.J.W.德拜、A.博特纳特(1939,但未接受)、O.哈恩、O.P.H.迪尔斯等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T.蒙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G.施特雷泽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此外,曾任职或就学于该校的学者有哲学家G.W.F.黑格尔、J.W.费希特、F.W.J.von 谢林、L.费尔巴哈、A.叔本华,法学家F.C.von 萨维尼,神学家F.D.E.施莱尔马赫,诗人H.海涅等。共产党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于1836~1841年和1841~1842年间在柏林洪堡大学学习。
柏林洪堡大学在创办之初确定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全面实施人文教育的办学宗旨,成为现代大学精神之源。洪堡所倡导的学术自由,以及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的原则,对德国、欧洲和北美乃至全世界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