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顿巨龙
摘要:温顿巨龙(学名:Wintonotitan)是生活在距今1.12亿年前的早白垩世的恐龙。现有一个种:W.wattsi。是澳大利亚发现的最大的恐龙之一 。生物学史温顿巨龙的化石最初是于1974年由沃茨(Keith Watts)所发现,当时被编入澳洲南方龙中。这套化石的编号是QMF 7292,包含了左肩胛骨、大部份前肢、数块背椎、荐椎、尾椎、部份右骨盆、肋骨、人字骨、及一些不明的碎片。在200... [阅读全文]
摘要:温顿巨龙(学名:Wintonotitan)是生活在距今1.12亿年前的早白垩世的恐龙。现有一个种:W.wattsi。是澳大利亚发现的最大的恐龙之一 。生物学史温顿巨龙的化石最初是于1974年由沃茨(Keith Watts)所发现,当时被编入澳洲南方龙中。这套化石的编号是QMF 7292,包含了左肩胛骨、大部份前肢、数块背椎、荐椎、尾椎、部份右骨盆、肋骨、人字骨、及一些不明的碎片。在200... [阅读全文]
摘要:似提姆龙(属名:Timimus)是种虚骨龙类兽脚亚目恐龙,可能属于似鸟龙下目。似提姆龙的属名是以化石发现者提姆·富兰纳瑞(Tim Flannery)为名。似提姆龙生存于早白垩纪的阿尔比阶,约1亿600万年前。似提姆龙的化石发现于澳洲东南部的恐龙湾。分布范围大洋洲,澳大利亚。形态特征小型恐龙,体长3米。似提姆龙的修长骨头显示它们的轻盈的动物。在1998年,化石细微结构专家金萨米·杜蓝(Anusuya... [阅读全文]
摘要:快达龙(属名:Qantassaurus)是种迅速及二足的草食性恐龙,生存于约1亿1500万年前的澳大利亚,当时的澳大利亚位于南极圈之内。快达龙的体型相当于小型灰袋鼠的大小,它们拥有大型眼睛,以在极地的永夜中保持视力。快达龙是在1996年由帕特·里奇(Patricia Vickers-Rich)与他的丈夫托马斯·里奇(Thomas Rich)在维多利亚州的Inverloch镇附近所发现,并以澳大利亚... [阅读全文]
摘要:澳洲盗龙,脊索动物门,爬行纲,蜥臀目,长2-3米,侏罗纪中期澳大利亚动物。简介澳洲盗龙拉丁文学名ozraptor,属蜥臀目、兽脚亚目、新兽脚类、坚尾龙类、鸟兽脚类、虚骨龙类下的肉食性恐龙。主要生存与侏罗纪中期的澳大利亚。推测体长2-3米,于1998年被发现并命名。基本信息中文名称( chinese )→ 澳洲盗龙拉丁文学名( name )→ ozraptor发音( pronounced )→ oz... [阅读全文]
摘要:闪电兽龙(学名Fulgurotherium)是下白垩纪的一属恐龙,化石发现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闪电山脉,该地以猫眼石矿区与恐龙化石而著名。含义( meaning )→ 闪电的野兽目( order )→ ornithischia亚目( suborder )→ genasauriacerapoda 角足龙类 ornithopoda属( genus )→ fulgurotherium 闪电兽龙模式种... [阅读全文]
摘要:迪亚曼蒂纳龙(学名:Diamantinasaurus),爬行纲动物,是一属衍化的泰坦巨龙类恐龙,化石是在澳大利亚的下白垩纪地层发现的。只有发现部分颅后骨骼。形态特征迪亚曼蒂纳龙的正模标本(编号AODL 603)是一组部分骨骼,包括有右肩胛骨、胸骨、大部分前肢、大部分后肢、部分骨盆、以及肋骨。迪亚曼蒂纳龙具有拇指指爪,在衍化的泰坦巨龙类中相当独特。四肢骨头粗壮。它们是于2009年由霍克努尔(Scot... [阅读全文]
摘要:阿特拉斯科普柯龙(学名Atlascopcosaurus)是棱齿龙科下的一个属,生活于下白垩纪的阿普第阶至阿尔布阶的澳大利亚,但就所知不多。阿特拉斯科普柯龙是以于1984年提供器材寻找它的阿特拉斯·科普柯公司来命名。形态特征整个项目发掘了85件化石骨骼碎片,由于此次发现.阿特拉斯·科普柯继续与其他公司展开挖掘,十年间共挖掘了约60米长的隧道。阿特拉斯科普柯龙是一种小型恐龙,体长2-3米。分布范围模式... [阅读全文]
摘要:南方猎龙是一种中等体型的兽脚类恐龙,体长约为6米,属于大盗龙类。它的化石发现于澳大利亚,年代为晚白垩世的塞诺曼期。这一类群的系统发育位置存在一定争议。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大盗龙类属于异特龙超科的新猎龙类,但也有观点认为它们属于暴龙类。和其它大盗龙类一样,南方猎龙拥有较为发达的前肢和巨大的拇指爪。命名由来南方猎龙的属名意为南方的猎人,象征着它发现于澳大利亚,而种名温顿则是指它发现的地层。基本信息和形态... [阅读全文]
摘要:澳洲南方龙(学名Austrosaurus),又名澳洲龙,是蜥脚下目恐龙的一种植食恐龙。生物学史澳洲南方龙的化石,是在1932年由H.B. Wade发现于昆士兰省北部的克卢萨车站附近,之后送往昆士兰博物馆。澳洲南方龙由Heber Longman于1933年所描述、命名。模式种是A. mackillopi。在1999年,昆士兰省中西部温顿的牧人Dave Elliott发现一块蜥脚下目的股骨,这是当时澳... [阅读全文]
摘要:矮异特龙(学名:dwarf allosaurs)是一种出现于白垩纪早期的中型两脚肉食恐龙,相较于异特龙小,但仍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恐龙,出没在澳洲森林和沼泽来搜寻猎物。生物学史科学家在澳洲墨尔本附近的奥图华雷吉(otwa range)发现一根关节骨,后来证明这是一只侏罗纪肉食恐龙异特龙的后裔所拥有的骨头,但身材相较于异特龙矮,所以称它为“矮异特龙”。当一条矮异特龙遇到一群猎物时,它会设法使龙群移动,目... [阅读全文]
摘要:木他龙是一种白垩纪早期的鸟脚龙类,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省莫他布拉镇的岩层中所被发现。木他龙和禽龙十分相似,都是大型的草食性四足恐龙,并可用后肢支撑站立。像禽龙一样,木他龙中间的三个指头融合在一起而成蹄状,拇指上则有明显的爪。它还有一个加大的、中空的会向上鼓起的口鼻部,用来发出声音及求偶炫耀。物种学史澳洲内陆的兰顿牧场主人德兰顿在这里已经耕作了四十年,他的一万亩农地分布在平原和矮树丛中。他的农地位于昆士... [阅读全文]
摘要:敏迷龙(minmi)是在南半球发现的第一条甲龙。分布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南部。它是1964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南部一个叫敏迷的交叉路口附近发现的。敏迷龙生活在距今1亿1500万年前的早百垩世晚期。根据前后发现的两具敏迷龙骨架化石,人们可以确定它披有骨板,长有骨刺,四足行走,以叶状小牙啮食植物。简介恐龙名称:敏迷龙/珉米龙拉丁文名:minmi.恐龙体长:2米长,1米高。恐龙体重:2吨重。恐龙食物:蕨类... [阅读全文]
摘要:雷利诺龙(leaellynasaura)是种小型鸟脚下目恐龙,身长60到90厘米,体重约10公斤,生存于早白垩纪,首次发现于澳大利亚恐龙湾。雷利诺龙生存在极度低温的事实,让许多科学家认为雷利诺龙是种温血动物。简介在白垩纪,澳大利亚的恐龙湾还在南极圈里。那时南极圈里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但依然很冷,所以环境还是很恶劣的。南极圈里会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出现。在极夜时,黑暗将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雷利诺龙... [阅读全文]
摘要:彩蛇龙,拉丁文学名 kakuru,发音kak-oo-roo,即 五彩缤纷的大毒蛇。形态特征身长约2.4米。它似乎有着修长的后肢,与其他兽脚亚目相比,彩蛇龙的后肢较高、较窄。生活习性彩蛇龙被认为是二足肉食性恐龙。分布范围化石发现于澳大利亚,在1980年,由molnar和 pledge发现。 [阅读全文]
摘要:推测体重( mass)→ 2吨发现者( discoverer)→ longman, 1925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longman, 1925中文名称( chinese)→ 瑞拖斯龙其它中文名称( chinese[other])→ ...拉丁文学名( name)→ rhoetosaurus发音( pronounced)→ reet-oh-sawr-us含义( meaning)...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