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31.7K
5913

根岸英一(日本化学家)

根岸英一(ねぎし えいいち,1935年7月14日—2021年6月6日),博士学位,毕业于东京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是日本已故著名化学家和美国普渡大学教授。因在“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做出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10年10月6日宣布其与理查德·赫克、铃木章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

2021年6月6日根岸英一在美国印第安纳州逝世,享年85岁。

人物简介

根岸英一(瑞典皇家科学院早先材料根据发音译为根岸荣一),日本人,1935年出生于中国吉林长春(“伪满洲国新京”)。

战后,他回到日本神奈川县大和町(现大和市),并在大和度过少年时代。由于当时伪满的小学入学比日本国内早1年,故根岸英一入读神奈川县立湘南高等学校时比同级生都小一岁。1953年从神奈川县立湘南高等学校毕业,进入东京大学工学部应用化学科就读。

1958年从东京大学毕业后进入帝人公司。1963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66年,他从帝人公司离职,成为美国普渡大学的博士研究员(指导教授为1979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赫伯特·布朗)。1968年成为普渡大学助手,1972年成为雪城大学助手,1976年再成为雪城大学助教授。1979年,在布朗邀请之下,回到普渡大学,就任教授。1999年起任赫伯特·布朗化学研究室特别教授。

现定居美国,但仍保持日本国籍。

2010年,出任索尼有机电子领域特别研究顾问。

2013年,受聘为亚洲知识管理学院董事局永远荣誉院长。

荣誉成就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铃木彰因在研发“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而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他们三人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的诺贝尔化学奖奖金。三人虽然研究领域相同,但多年来从未合作过,这在诺贝尔联合获奖的历史上相当罕见。

研究领域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颁奖委员会在颁奖状中称,钯催化的交叉偶联是今天的化学家所拥有的最为先进的工具。这种化学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化学家们创造先进化学物质的可能性,例如,创造和自然本身一样复杂程度的碳基分子。碳基(有机)化学是生命的基础,它是无数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的原因:花朵的颜色、蛇的毒性、诸如青霉素这样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有机化学使人们能够模仿大自然的化学,利用碳能力来为能发挥作用的分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框架,这使人类获得了新的药物和诸如塑料这样的革命性材料。

为了创造这些复杂的化学物质,化学家需要能够将碳原子联接在一起。不过,碳是稳定的,碳原子之间并不能够轻易发生反应。因此,科学家们将碳原子联系在一起的首批方法就是基于使碳更为活跃的技术。这样的方法在创造简单的分子时起到了效果,但是在对更为复杂的分子进行合成时,科学家们在他们的试管里发现了太多并不需要的副产品。

赫克1972年率先发现,借助钯催化,不用高温和高压,碳原子间可以相互接近至可以发生反应的距离;根岸1977年和铃木1979年对这一理论作出补充,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更多有机分子。评审委员会认定,三位科学家创制了“迄今所能使用的最复杂工具之一”。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解决了这一问题,向化学家们提供了一个更为精确和更为有效的工作工具。在赫克反应、根岸反应和铃木反应中,碳原子遇到了钯原子,它们之间的接近性启动了化学反应。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被用于全球各地的研究工作,也被用于制药等商业生产、制造供电子行业使用的分子。

出任顾问

索尼公司日前宣布,曾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现任美国普渡大学杰出教授、北海道大学触媒化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根岸英一,将出任索尼材料及设备领域特别研究顾问,重点负责有机电子方面的研究。作为顾问,根岸教授将通过参与研究进程审核会议等方式,为索尼所有内外部研究中心,在有机电子研发的各个领域提供咨询。他还将协助索尼制定中期及长期的研究计划,帮助培养优秀研究人才。

据了解,根岸教授的“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技术,在全球被广泛运用在医药、农业、塑料和液晶行业的先进技术中。而这些研究将为索尼的许多技术开发做出贡献,比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屏,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一种有机光能电池),次世代充电电池的电解质,植物塑料和可回收塑料等。

获奖感言

美国珀杜大学2010年10月6日为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之一的根岸英一举行了网络直播的新闻发布会,而根岸英一也激动地喜极而泣。根岸英一表示,其获奖主要得益于1976年至1978年间发表的10篇研究论文。

根岸英一说,当天早上5时得知获奖消息时,他“极为高兴”,“如果说,我从未想过获得诺贝尔奖,那肯定在撒谎”,不过,“我对我从事的工作创造的价值很有信心”。

根岸英一表示,对他而言,获得诺贝尔奖是一个“现实的梦想”,但“仅仅是个梦想”。

根岸英一说:“我告诉过我妻子,我们不应该对获诺贝尔奖抱有过高的期望,这种事情只能是一个人偶然成就的后果。我告诉我妻子,获奖的几率也就是百分之一,也就是说,有99%的可能不会获奖。”

在表达对妻子、已去世的导师赫伯特·布朗以及同事的感谢时,根岸英一开始哽咽,但很快就恢复过来,并面带笑容。

2010年75岁的根岸英一表示,他在珀杜大学工作得非常愉快,打算再工作几年。

学术论坛

2014年2月亚洲知识峰会于香港隆重举行,共同举办论坛并进行学术演讲

由世贸联合基金总会和亚洲知识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亚洲知识峰会,2月25至27日在港顺利展开及圆满举办成功,香港历史上首次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一起做论坛,首位国际宗教领袖祖古白玛奥色仁波切和殿堂级艺术家张铁林院长同场参与,四位领袖历史性聚会震撼亚洲!活动开创了香港历史性先河,邀请到诺贝尔奖得主艾达尤娜特教授和根岸英一教授,国际宗教领袖祖古白玛奥色仁波切和中国著名艺术家张铁林院长主讲。四位领军级人物从科学创新、技术发展、宗教哲学、文化艺术四大方面举办联合论坛。

为期三天的峰会,以全部免费的多元化方式精彩呈现,并且透过网上直播至互联网,覆盖全港百馀所中学和青年人。其主旨是针对香港青年一代的教育与未来,理想与创新的实践活动。青年是重要的国家力量,为青年参与创造便利条件,是社会平等和进步的重要标志。鼓励科学创新和年青人首创权,结合宗教文化、道德传承等方面,普及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这正是现代青少年在成长经历中需要正确瞭解和认知,树立正确意识的重要方面,将有力的带动香港青年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亚洲知识管理学院迎接新一届董事局成员,诺贝尔奖得主艾达尤娜特教授和根岸英一教授作为亚洲知识管理学院董事局永远荣誉院长,为祖古白玛奥色仁波切颁授董事局荣誉院长。著名艺术家张铁林院长授聘于董事局校董,并亲自挥毫致送予亚洲管理学院和两位诺贝尔奖得主。

由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艾达尤娜特教授及根岸英一教授主讲的两场“诺贝尔奖学人青年讲座”,透过近距离的交流对话与各界领袖及香港学子一同分享其科研成果及个人经验,传递诺贝尔精神,为香港灌输正能量。

是次活动汇聚国际级诺贝尔讲学人、中联办多部门领导、香港政商要员及各界精英1300多人,网上百家学校共万多人,共同激发思想智慧之交流。

诺奖得主根岸英一与四川大学生分享“人生7个台阶”

2014年10月29日

诺奖得主根岸英一:不怕失败,才可能成功

“获得诺奖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但有大家这样优秀的人在,中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只是一个时间问题。”10月27日,在电子科技大学举行的“与诺奖大师零距离对话”上,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根岸英一,与在场近千名学子讲述了自己逐梦经历。

讲座上,校方领导宣布了根岸英一教授受聘为该校基础与前沿研究院荣誉教授的消息。首次到访四川的根岸英一说,以后还会到电子科大,“四川很大、食物很好、美女很多”,他毫不保留地表达了对四川的喜爱。

“获诺奖概率为千万分之一”

27日,根岸英一对电子科技大学学生们说,1901-2000年间得过诺贝尔奖的人约有1000人。其间,世界上存在过的人大概有100亿人,所以大致来说,获得诺贝尔奖的概率是千万分之一。

“在座的大家,已然考入优秀的大学,算是千里挑一的人才了。一千万是10的7次方,如果看作是7个提升自己的台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你就走过了三个台阶。”他鼓励电子科技大学所有学子,每个人都有潜质。

保持梦想,但也要处理好现实

2010年10月6日,根岸英一早是5点得知了获奖消息,他“极为高兴”,“如果说,我从未想过获得诺贝尔奖,那肯定在撒谎”,不过,“我对我从事的工作创造的价值很有信心”。他告诉过妻子,不应该对获诺贝尔奖抱有过高的期望,这种事情只能是一个人偶然成就的结果。

对于学生的提问“您什么时候开始有拿诺奖的梦想”,根岸英一说,诺奖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也可以作为一个终身奋斗的目标,但他的梦想是为人类创造更有价值的东西。

“但我不单单是怀揣这个梦想,我还处理了很多重要的现实问题。”根岸英一介绍,他20岁时开始学英语,之后几年做了各方面的努力,才拿到全额奖学金,得以赴美留学。在实验中,他也要求自己和团队设想尽可能多的方案,保证自己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视角,同时保持高度的自律,不怕失败,才有可能成功。有同学提到如何处理实验和女朋友的关系,他说:“毋庸置疑,你们双方都要学会让步和妥协——在各种事情上。”

缘聚中国

根岸英一1935年出生于中国长春市,他在珀杜大学(常译作“普渡大学”)的执教生涯中曾多次为中国学生提供奖学金,大多数时候他的课题组中80%以上的学生都来自中国。在根岸英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普度大学为其制作了永久性的网页,其中一张根岸英一和学生的最具代表性的照片中,8个学生中有7个都是中国人。(从左上开始依次为朱刚国,梁波,尹宁,黄志宏,王光伟,郑子龙,E.Métay,夫人,根岸英一,胡茜)

他的很多学生在各个领域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其中最优秀的包括麻生明教授(2005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钢国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5913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