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17.1K
1937

比昂斯滕·比昂松(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代表作品《破产》《主编》)

比昂斯滕·比昂松(Bjornstjerne Martinus Bjornson,1832年12月8日—1910年4月26日),挪威现代戏剧家、诗人、小说家。

1832年12月8日,出生在挪威厄斯特达尔山谷科威克纳的村庄克维尼。1843年,前往莫尔德镇上小学。1850年,来到奥斯陆上中学。1852年,在皇家弗里德里克读大学。1857年,发表处女作小说《叙内夫·索巴肯》。1859年,创作的诗歌《对!我们热爱祖国》成为挪威国歌。1860年,完成小说《快乐男孩》。1863年,担任克里斯尼亚剧院的导演。1867年,完成小说《渔家女》。1870年,发表了组诗《阿恩廖特·格林过纳》。1875年,创作的戏剧《破产》《主编》首演。1877年,完成剧本《国王》。1880年,参加解散挪瑞联盟的运动。1883年,完成剧本《挑战的手套》《人力难及》。1889年,完成小说《上帝之道》。1898年,完成剧本《郎格与帕司堡》。19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06年,完成剧本《玛丽》。1910年4月26日,在巴黎去世。

人物经历

1832年12月8日,出生在挪威东北部厄斯特达尔山谷科威克纳的小村庄克维尼,是家中的长子。童年时期,在挪威内塞特的乡村及乡村农民中度过,这段经历培养了他热爱家乡的山水风光和淳朴勤劳的农民的感情,也使他心中产生了对乡土深沉持久的眷恋  。

1843年,到莫尔德镇上小学,开始阅读斯图鲁松·阿斯布约恩森和司各特等作家的作品。

1850年,毕业于莫尔德镇上的小学,来到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上中学,开始学习写作,同学有亨利克·易卜生和约那斯·莱伊等。中学时期,成绩不太理想。

1852年,就读于基督教大学皇家弗里德里克大学。

1853年,离开皇家弗里德里克大学,开始成为一位职业作家   。

1854年,通过了中学学业考试,在奥斯陆参加了文科考试课程,进入了新闻界一试身手。在奥斯陆期间,对戏剧产生了浓厚兴趣。

1855年,在《每日晨报》和《晚报》任文学戏剧评论员和编辑  。

1857年秋,发表处女作小说《叙内夫·索巴肯》,该作品的内容主要关于农民生活,同时该小说实现了艺术上的突破,代表了一种新的叙事艺术形式:语言简练、主题鲜明、遣词造句采用口语形式、形象塑造大胆;同年,完成剧本《战役之间》;同年,接替亨利克·易卜生任卑尔根国家剧院编导  。

1858年,完成小说《阿恩尼》。

1859年,创作的诗歌《对!我们热爱祖国》(又名《挪威之歌》),成为挪威国歌,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歌颂挪威乡村的美丽  。

1857—1859年,在卑尔根的挪威国家剧院任舞台导演。

1860年,完成小说《快乐男孩》。

1861年,完成剧本《国王斯凡勒》。

1862年,完成剧本《西格尔特恶王》。

1863年,从罗马回到挪威,随即担任克里斯尼亚剧院的导演。  。

1864年,丹麦与德国之间的战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开始写诗来抒发自己的对丹麦孤立面对敌人进攻的悲哀与愤怒;同年,完成剧本《苏格兰的斯图亚特》。战争期间,成为一位爱国诗人,为了挪威的国家尊严不惜以身涉险,不停地写报道和宣传稿,为了争取挪威主权的完整统一。

1865—1867年,主持克里斯蒂安尼亚剧院   。

1867年,完成小说《渔家女》。

1870年,发表了大型抒情历史组诗《阿恩廖特·格林过纳》,讲述与挪威神圣国王乌拉夫·哈拉尔松有关的一位小人物斯努尔·斯图拉松传奇故事;同年,还发表诗集《诗歌集》,收录了他此前创作的所有抒情诗,该诗集后经充实重新发表  。

1872年,创作了农民故事集《新婚舞会》、传奇戏剧《西古尔德·约萨尔法》《十字军骑士西格尔特》后,前往罗马。

1873—1875年,居住在罗马进行戏剧创作  。

1875年,在罗马创作的戏剧《破产》《主编》首演于斯德哥尔摩,这两部戏在北欧国家开启了当代社会问题写实戏剧的先河;同年,《破产》《主编》的剧本出版。

1877年,发表剧本《国王》;同年,完成短篇小说《马根希尔德》。

1878年,发表剧本《新制度》。

1879年,发表剧本《黎昂娜达》  。

1880年,参加要求解散挪瑞联盟的运动。

1883年,完成剧本《挑战的手套》,该作品是一部三幕剧,讲述女主人公思伐法发现她的未婚夫过去有过不正当男女关系的劣迹,因而要求解除婚约,但受到有产阶级阻挠的一场斗争,批判了资产阶级的道德败坏,该作品引起了文坛的讨论;同年,创作了剧本《人力难及》,这是一部象征主义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待社会问题的悲观态度  。

1884年,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库尔兹的家产》。

1886年,重写了《挑战的手套》,使之更为锋利尖锐。

1889年,完成第二部长篇小说《上帝之道》。

1894年,出版合集《新短篇集》  。

1895年,完成《人力难及》的续篇,这是一部反映劳资冲突的戏剧,表现了他的阶级调和与改良主义的思想倾向。

1898年,完成剧本《郎格与帕司堡》,讨论政治宽容的主题。

1901年,完成剧本《拉伯雷姆斯》   。

19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同年,完成小说《大马蹄农场》。

1904年,完成戏剧《达格兰尼兹》。

1906年,完成剧本《玛丽》  。

1909年,完成舞台剧《新酒酿成的时候》;6月,因中风导致偏瘫,被送往医院救治。

1910年4月26日,在巴黎写作一首题为“善行拯救世界”的诗时去世  。

个人生活

比昂斯滕·比昂松出生于一个乡村牧师家庭,祖父是农民,父亲名叫比德·比昂松,是教区牧师,母亲艾丽丝·诺德拉克,是音乐家理查德·诺德拉克的一位姑妈。

1837年,由于其父调职,全家移居到挪威西部罗姆斯达伦的内塞特 。

1875年,买下一个农场,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 。

主要作品

时间

中文名

原名

体裁

1857

《叙内夫·索巴肯》


小说

《战役之间》


剧本

1858

《阿恩尼》

Arne

小说

1859

《对!我们热爱祖国》(又名《挪威之歌》)


诗歌

1860

《快乐男孩》

En glad gut

小说

1861

《国王斯凡勒》


剧本

1862

《西格尔特恶王》


1864

《苏格兰的斯图亚特》


1867

《渔家女》


小说

1870

《阿恩廖特·格林过纳》


组诗

《诗歌集》


诗集

1872

《新婚舞会》


故事集

《西古尔德·约萨尔法》


剧本

《十字军骑士西格尔特》


1875

《破产》

En fallit

剧本

《主编》

Redaktøren

1877

《国王》

Kongen

《马根希尔德》


小说

1878

《新制度》


剧本

1879

《黎昂娜达》


1883

《挑战的手套》

En hanske

《人力难及》

Over oevne

1884

《库尔兹的家产》

Det flager i byen og på havnen

小说

1889

《上帝之道》

På Guds veie

1894

《新短篇集》


小说集

1895

《人力难及》续篇

Over oevne, annet stykke

剧本

1898

《郎格与帕司堡》

Paul Lange og Tora Parsberg

1901

《拉伯雷姆斯》


1903

《大马蹄农场》


小说

1904

《达格兰尼兹》


剧本

1906

《玛丽》


1909

《新酒酿成的时候》

Nar den ny vin blomstrer

舞台剧

创作特色

比昂斯滕·比昂松的在创作早期接受汉斯小说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了北欧英雄事迹的启示,恰好当时也出现了挪威版的冒险故事集,比昂斯滕·比昂松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想法,将这两种风格混合在一起,并由此开创出了一种新的文体,从而成为挪威体的开山鼻祖 。

之后,比昂斯滕·比昂松创作了一些社会体材的小说,比如《阿恩尼》,里面的主角就与作者一样,是一位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诗人;再如《快乐男孩》,讲述贫穷的男主角想要改变自己低微的身份,便同一个富家小姐结婚的故事 。

后来比昂斯滕·比昂松创作了一些乡村题材小说与历史剧。他的乡村题材的小说善于抓住细枝末节的感动,谱写出纯真善美的乡村生活。他最初的戏剧与易卜生风格接近,随后开始向英雄冒险主义的方向进行再创作 。

之后的十余年,他的英雄主义戏剧走上了一条浪漫路线,把一个个硬汉写得像多愁善感的少女。同时,他在小说上的造诣也可谓苦心孤诣。1868年创作的《渔家女》成为他风格转型的一个标志,作品情节气氛趋于变化,故事里时时出现正常世界里难以出现的巧合,小说人物也不再专一 。

直到1874年,《主编》《破产者》这两部现代中,他将自己的风格完全融入到作品里面去。在《主编》中,作者将事实与小说情节融为了一体,借助小说来抒发自己的看法,并且希望人们能在乱世中仍然保持真诚善良的本性 。

1875年之后的隐居时期,比昂斯滕·比昂松开始广泛地阅读,其思想从本质上已经得到了一个巨大的飞跃,他的视野更加开阔,心境也变得平和而自然,他对生命的热情来自于自身的感悟而不是他人强加 。

1882年之后,他的文风开始向道德层面转变,《破产者》《国王》《挑战的手套》是这种类型的风格。其中,以《挑战的手套》的思想最为尖锐。在《人力难及》《库尔兹的家产》《上帝之道》等作品中,比昂斯滕·比昂松根据之前隐居时所受的宗教影响,以宗教神话为背景,将人们的思想带入了一个神奇而紧张的世界,脱离了世俗的纷扰,以阐述自己的道德观念 。

1898年创作的戏剧《郎格与帕司堡》中,与以往关注到的问题不同,作者借该剧抒发了自己郁结的情怀,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以戏剧的形式写了出来 。

1906年,比昂斯滕·比昂松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后的一部作品《玛丽》。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的风格又一次转变,整本书的情节十分紧凑,故事情节具有吸引力,而且作者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上十分细致。

人物评价

瑞典文学院: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戏剧家焦菊隐:比昂松的特点是富于勇敢、希望及人道的色彩,勇猛、往光亮处前进,富有慈祥的爱。

1937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