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24.1K
6136

直男

直男,是一个网络流行语;最初是在一些小众圈子内部特指异性恋的词语,2014年左右开始在中国互联网上普遍使用,其意思也逐渐转变,在诸多网络社群中成为一种对特定男性的贬义性称呼。 

据2022年4月15日百度指数显示,直男的整体日均搜索指数值为3426、移动日均搜索指数值为2515、最高峰值为11190;资讯日均指数为28675、最高峰值为588544。

词语来源

“直男”中的“直”来自英文单词“straight”,与代指同性恋的“bent”相反,最初是在一些小众圈子内部特指异性恋的词语。该词于2014年左右开始在中国互联网上普遍使用,其意思也逐渐转变,在诸多网络社群中成为一种对特定男性的贬义性称呼。

“直男”起初被用来批评那些“对女性品头论足”“大男子主义”,以及“性别观念过于传统”的男性网民,后来则在网络骂战中,衍生成为“直男癌”一类的污名化词语,和 “穷、丑、矮、胖”之类的人身攻击相互联系。

流行背景

“直男”在社交媒体的传播环境下,多与其他词语组合使用,衍生出两种含义:一是在“钢铁直男”“直男审美”这类语境中,表示男生性格直爽,不善变通,不解风情,在恋爱过程中表现得情商较低,带有调侃意味,属于中性词;二是在“直男癌”语境中,是对自我感觉良好,具有性别优越感,并表现出极端偏执思维的大男子主义者的一种讽刺,属于贬义词。

韩寒《男子汉宣言》的歌词以丈夫的口吻告诉妻子“你在每天晚上不能睡得比我早,你在每天早晨,不能起得比我晚”以及“饭要做得很香甜,菜要做得很可口,打扮起来要大方”。诸如此类的歌词引发热议。

网络红人papi酱《男人的谎言》《游戏寡妇》等视频通过吐槽男性在男女交往中一些不解风情的行为吸引大量粉丝,收获大量评论和转发。

词语应用

词语辨析

对网络中的“直男”一词的不同语境进行话语分析,会发现直男一词其实有两种不同的典型定义,且二者虽然形式上皆从女性的立场出发,而实质上则代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识形态——一种是追求男女平等的意识,另一种表面上追求女性处处特权、而实际遵循着男性中心主义逻辑的意识。

“直男”批评直接反映了女性对男性话语权的反抗。这种反抗一方面表现为对男性某些习以为常的言行的抗议,表达女性在交往中压抑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女性自身话语权的强调。在不同的语境中,强调的女性话语权的具体内容虽不同,但“直男”批评本身就暗含对普遍意义上的一些男性行为的反抗,而并非仅仅对部分个人的指代。在网络中很多语境将“直男”中的“直”解释为“耿直”、“不会转弯”的含义,这意味着“直男”代表的不是一种错误或越轨行为,而是一种未经改造的天然野蛮状态,而如果男性经历了对女性话语的学习理解,或经历了充足的异性互动实践,就能摆脱“直男”的身份。因此,直男被用于批评含义的一开始就带有女性群体自身强调的意义,是女性群体表现自身明确“在场”的工具,并借此要求属于自身群体的话语空间。 

针对男性自身的“直男审美”批评,反对的是“男性不需要在乎外表”的逻辑。结合方兴未艾的“男色经济”来看,形象俊美精致的男明星使女性受众获得了“凝视者”和“评价者”的身份,这与一般男性视角的评头论足正好相反。“直男审美”提出的对男性外表形象的更高期待,实际反映的是女性对男性凝视的强调,反对单方面的男性对女性身体的过度凝视。 

“直男”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含义是指对待女性不够细心体贴、言行时常惹女性不悦的男性,体现了女性对另一半不解风情、不懂浪漫的抱怨,从而希望获得另一半的理解和重视,是自我诉求的一种表达方式。但在实际的表达过程中,“直男”的标签逐渐将这些抽象行为指标化,聚焦在了一些特定的语言或行动,演变成了一个男性行为反面教材清单,如“不懂口红色号”、“不帮女方说话”、“不主动请女方吃饭”等。与之相对的是一套严苛的以女性为中心的男性行为标准体系。这些要求可以从这些“直男表现”中概括为几个方面,情绪照顾(要从女方的利益和情绪出发评价事物,不论是否客观或符合自身想法)、情绪理解(拥有敏锐的体察女方情绪的能力,并按照女方期待的方式行动)、殷勤馈赠(赠送礼物或主动承担某些费用、提供各种服务)、兴趣偏袒(对女方的兴趣爱好表示耐心和了解,避免谈论自己热衷而对方不热衷的话题)。女性根据这些行为标准对男性进行考量评价,将“得分高”的男性认定为高价值的人际交往对象,而给“得分低”的男性贴上“直男”的标签,以显示其在女性中的不受欢迎。 

引用示例

吴京真正的稀缺价值,在于他给银幕上的中国直男加了一条生路。

词语衍生

“直男癌”“钢铁直男”“直男精神”

社会影响

“直男”形象是部分女性网民对种种不受欢迎的男性行为的糅合,既投射出当下依然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也呈现了不同社群的成员在网络环境下日渐加固的对立与偏见。

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直男”及其衍生词在社交网络上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女性话语权的提升和女性个体意识的觉醒。在诸多相关网络热门事件中通过多方观点的交锋,也促进了女性主义的传播,增进了两性之间的交流,加深了理解。但同时我们也应警惕“伪女权”的传播以及消费主义的侵蚀。通过社交网络这个较为开放、包容的平台寻求女性自我书写的话语空间,最终实现男女两性包括话语权在内的权利平等。

6136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下一篇:小奶狗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