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6.9K
1807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

作品简介

本书探讨了宋代任官制度的主要特点,例如有关选任的部门与条例,考课法在宋代的施行,铨选中“资”与“资序”系统的并立,铨选中占特殊重要地位的荐举制度,以课绩、资考为依据的磨勘制度,宋代文官差遣除授制度,以及宋代铨选中的诸多矛盾及应对方式等。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追踪当年的选任逻辑,厘清错综表象背后的因由。

本书自1993年首次出版后即成为宋史研究的典范之作。此次修订,在保持原有结构布局的基础上,重新校核了史料,并对部分论述做了补充与修正,同时还增补了三篇近年的相关研究文章作为附录。

邓小南,国家级教学名师。1950年生于北京,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史、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史、唐宋妇女史。主要学术成果包括《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朗润学史丛稿》《宋代历史探求》等。

作品目录

  1. 序言
  2. 第一章 “官人授受之别,有官、有职、有差遣”
  3. 一、“官”与“差遣”分离制度溯源
  4. 二、北宋初期对于任官制度的整理
  5. 三、元丰官制改革
  6. 第二章 “铨选为奉行文书之地”
  7. 一、负责文官选任的部门
  8. 二、有关选任的条与例
  9. 三、掌管选任的官与吏
  10. 第三章 “循名责实”与“岁月序迁”
  11. 一、宋以前考课制度述略
  12. 二、以务实为特色的宋代考课制度
  13. 三、考课法在宋代的实施状况
  14. 四、宋代考课法之不振与资格、年劳地位的上升
  15. 第四章 “累日月以进秩,循资途而授任”
  16. 一、宋代的《循资格》及循资原则的普遍作用
  17. 二、宋代铨选中的“资”和“资序”
  18. 三、循资原则长期作用的原因及其弊端
  19. 第五章 “凡要切差遣,无大小尽用保举之法”
  20. 一、荐举与辟举
  21. 二、奏荐:特诏荐举与常程荐举
  22. 三、辟举制在宋代的实施状况
  23. 四、从举状内容看宋代荐举制的着眼点
  24. 五、荐举中的“关系网”及其他
  25. 第六章 “擢才校功,限年乃迁”
  26. 一、磨勘制度的形成与确立
  27. 二、磨勘制度的主要内容
  28. 三、磨勘法在宋代铨选中的地位
  29. 第七章 “任官之法,未有密于今日者”
  30. 一、常调文官的参选
  31. 二、宋代铨选中的“员”与“阙”
  32. 三、宋代铨选中的差遣注拟过程
  33. 四、“以资格用人者,有司之法”
  34. 第八章 “举官任人,国之大典”
  35. 一、“国之致治,在于审官”
  36. 二、文官选任中的诸多矛盾
  37. 三、几点说明
  38. 附录
  39. 略谈宋代地方官员政绩考察机制的形成
  40. “访闻”与“体量”:宋廷考察地方的路径举例
  41. 再谈宋代的印纸历子
  42. 参考文献
  43. 修订后记
1807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参考资料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