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长调民歌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蒙古族人民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
2005年,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5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Ⅱ-3。2021年5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乌珠穆沁长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类别 传统音乐 |
公布时间 2006、2008 |
项目类型 新增项目、扩展项目 |
传承人 巴德玛、额日格吉德玛、莫德格、宝音德力格尔、扎格达苏荣、阿拉坦其其格、淖尔吉玛、赛音毕力格、达瓦桑布、加•道尔吉、道•乌图那生 |
申报地区(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
民族 蒙古族 |
代表作品 《走马》《小黄马》《辽阔的草原》《辽阔富饶的阿拉善》 |
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也将其直译为“长歌”“长调歌”或“草原牧歌”等。早在1000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额尔古纳河两岸山林地带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也随之从狩猎业转变为畜牧业,长调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产生、发展了起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逐渐取代结构方整的狩猎歌曲,占据了蒙古民歌的主导地位,最终形成了蒙古族音乐的典型风格,并对蒙古族音乐的其他形式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蒙古族长调民歌集中体现了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按内容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基本类型包括牧歌、思乡曲、赞歌、劳动歌、仪式歌、历史歌、时政歌、宴歌(也称“酒歌”)等。
蒙古族长调民歌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诺古拉”(蒙古语音译,波折音或装饰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华彩唱法最具特色。蒙古族长调民歌所包含的题材与蒙古族社会生活紧密相联,是蒙古族全部节日庆典、婚礼宴会、亲朋相聚、“那达慕”等活动中必唱的歌曲,全面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心灵历史和文化品位。代表曲目有《走马》《小黄马》《辽阔的草原》《辽阔富饶的阿拉善》等。
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是人类学、民族学、音乐学等学科重要的研究对象。保护蒙古族长调民歌,对于蒙古草原文明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使蒙古族长调民歌受到强烈冲击,现在能够演唱的艺人已屈指可数,其中许多人年事已高,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传承发扬面临危机,抢救、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