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
中国传统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针灸医学最早见于2000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记载:“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
2000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在东南亚、欧洲和美洲地区都有广泛实践。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特制的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运用各种操作手法来刺激某些人体特定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其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都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针灸理论认为,人体如同一个由各种经络连接起来运行的小宇宙,通过物理刺激经络,就有可能促进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疏通脉络,为病人带来健康。刺激方法包括用艾绒点炙或用针刺这些管道的穴位,促进身体重新恢复其平衡,调节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进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时,医者视各人具体情况选择用针。艾灸通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也就是把干艾蒿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直接放在穴位上,或是靠近体表的距离,炙烤穴位区域。针灸在师徒之间或家族成员之间,通过口头讲授和实际演示进行传承。现在,针灸也被一些地区和学校纳入了正规学历教育系统中。
针灸疗法是中华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由于其使用广泛、疗效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较低,副作用较少,千百年来,对保护人体健康意义重大,并且直到如今仍然具备着这样的功能,为广大群众所信赖。同时,中国针灸也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并繁衍出一些具有异域特色的针灸医学。迄今,针灸已经传播到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