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核
对戏剧文本独特的情节、结构、人物的形象概括,是剧情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关键所在。
戏核是对戏剧作品中的核心情节高度凝练的形象化概括。它是最简约、最具张力的情节单位,更是一出戏的关键部分。它为剧本诸多元素提供了最基本的发展动力,因此,寻找戏核是剧本创作的主要任务。 戏核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包含主客观诸多因素。戏剧学者对其有各种不同的阐述:有人认为李渔提出的“立主脑”即戏核;有人认为冲突和两难困境即戏核;有人认为戏核是发展动机、情节主题,与母题原型有关;W.阿切尔认为危机是戏核;范钧宏认为,戏核是剧情发展中的矛盾核心、关键所在,没有它就不可能出现高潮。戏核,可以是人物一个独特的动作,如梨园戏《董生与李氏》中彭员外临终托董秀才看管娇妻李氏;可以是一个独特的发展动机,如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中的神谕;可以是一个独特的贯穿道具,如W.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那张债据;在短剧中,甚至可以是一支歌或者是一两句耐人寻味的话,如J.M.辛格《月亮上升的时候》中的那支民谣。
戏核是最简约的情节单位,通常以高度凝练的语言阐述高度个性化的戏剧核心情节。其功能和意义主要体现为:①决定戏剧情节。如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剧中赵氏家族被仇人屠岸贾一天之内斩尽杀绝,因怀疑赵家刚生下的婴儿被人救起,屠岸贾下令将全国的婴儿收为人质,找不到赵氏孤儿就全部处死。这一戏核使剧中所有人物在惊心动魄的戏剧情境中纠葛。②决定戏剧作品的内涵。如B.艾尔敦的《爆玉米花》,剧中因模仿电影中杀人情节而走上犯罪道路的韦恩和考斯特,为了考验全城人的道德与良知,用6条人命作为交换砝码,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放弃窥探“现场版”杀人游戏的阴暗心理,关掉电视机。这一戏核既具有强悍的情节张力,更蕴含深刻的社会内涵。③决定戏剧作品个性、原创性、独特性的呈现程度。戏核是支撑一部戏剧作品最重要的情节核心,没有它,构不成一部戏;戏核也是区别此剧作与彼剧作最重要的标志,没有它,成不了“这部”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