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
因水色深暗且多风暴而得名。西南经博斯普鲁斯海峡(最深为27.5米)、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通爱琴海和地中海,东北经狭窄的刻赤海峡(深仅5米)与亚速海相连。北岸因有克里木半岛的伸入,使海区中部窄而两头略宽。东西最长1130千米,南北最宽 611千米。岸线全长4090千米,总面积约42.2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315米,最大水深2210米。
东岸和南岸被山脉包围;西岸,岸线平直少洼地,分布有多瑙河河口三角洲;北岸低洼而曲折,被许多沟壑河谷所切割,仅在克里木半岛南岸为悬崖峭壁。海底地形,由四周向中部下倾,各等深线可组成很不对称的同心环形圈。大陆架可以100~110米等深线为边缘,面积约占黑海总面积的1/4,西部和北部较宽阔。中部为平坦的深海盆,水深略大于2200米,约占总面积的1/3。深轴线偏于土耳其近岸。
黑海是2.5亿年至6000万年前(或4000万年前)古地中海海盆的残留海盆。古新世末期,小亚细亚发生构造隆起时,黑海才与地中海分开,逐渐形成为内陆海。直至2500万年前的中新世,黑海的水还与里海相连,此后才逐渐分开。随着地壳运动和历次冰期、间冰期来临,黑海与地中海之间,也多次隔绝又复相连。现在与地中海相连,是在6000~8000年前末次大冰期后形成的。海底底质,陆架区近岸一侧为砂质陆源物质,向外海一侧为介壳石灰岩;深海盆底部多钙质软泥,并带有硫化亚铁沉积。
夏凉秋暖,全年温和。冬季,北部和西北部海区月平均气温为-3℃,克里木半岛南岸近海为3℃,东南海区为6℃。夏季,全海区气温差别不大,为23~24℃。黑海平均每年有180多天受极地冷空气的入侵和影响,盛行东北大风,降温剧烈,多雨;有近90天受来自地中海热带空气的影响,比较温湿。有时受东欧天气系统的影响,常有暴雨和风暴。新俄罗斯布拉风是黑海独有的气候特点,积聚在近海山顶上的冷空气急速吹向海面,形成风速达20~40米/秒的强风,这种风可持续一个星期之久。年降水量西部、西北部300~500毫米,南部750~800毫米,东部1800~2500毫米。
表层流为沿海岸的气旋型环流。流速为20~40厘米/秒,主流中心可达40~70厘米/秒。受黑海中部较窄地形影响,东、西海区各形成一个气旋型环流。300米深处的流速可达20~30厘米/秒。与外海的水交换主要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上层水经该海峡流出的年总流量可达398立方千米,而从马尔马拉海流入黑海的深层水,年总流量仅193立方千米。周围有多瑙河、第聂伯河、德涅斯特河等淡水注入黑海,径流总量每年约355立方千米。上层水淡而轻,浮置于深层高盐水之上,使海水层化,限制了深层水的垂直对流,造成深层水缺氧。黑海海水从底层到表层循环一周,约需130年。
黑海水团有表层水和深层水两类。0~75(或100)米层为表层水,主要特征是盐度低,温度的年较差大:2月最低,近岸为0.5~1.0℃,外海为7~8℃,东南海区为8.5℃。夏季,水温达25~26℃。盐度一般为18.5。含氧量较高,碳酸盐的含量较大。水温的垂直结构较为特殊,从0~60(或75)米,温度随深度略有降低,此后则随深度缓慢增加,这是海底加热结果。从100米或120米以下为深层水,温盐度较均匀,季节变化甚小。无氧,多硫化氢。硫化氢的含量可达6~8毫升/升。
浮游植物有350多种,浮游动物有80种。近岸海区有无脊椎动物、鱼卵和幼虫。底栖生物相当贫乏,只有地中海的1/5至1/4。西北海区有很多牡蛎和其他软体动物,鱼类约有180种,尤以鲟鱼最负盛名,其次是鲱鱼、西鲱、灰鲻和鲨鱼等。黑海是联系乌克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俄罗斯西南部与世界市场的航运要道。黑海北部沿岸,尤其是克里木半岛,是东欧人的度假、疗养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