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16.8K
6633

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

米线是一种古老食物,《隋书·食馔次第法》记之为“粲”。自正德六年(1511)明政府在蒙自设临安卫以来,内地军民、商人不断迁移至蒙自,带来各地不同的饮食习俗,米线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食品。清咸丰年间(1851~1861),刘家庆开始在建水售卖米线;光绪年间(1875~1908),滇越铁路开通,清政府在蒙自设立对外通商口岸,在蒙自、个旧等地建造建阳会馆、临安会馆等,米线随即传到蒙自、个旧等地,迄今传承三百余年。

关于蒙自过桥米线的由来,《蒙自县志》记载,清代有一秀才在蒙自南湖小岛苦读,妻子怜其身体,每日送食米线,无意中创此佳肴。因送米线途经的石拱桥桥孔与倒影珠联璧合呈“圆”形,遂命名为“过桥米线”。过桥米线曾被喻为“云南食品中的瑰丽山茶”。

蒙自过桥米线制作主要有米线榨制、汤料制作和佐菜配料三道工序。经过配米、磨浆、发酵、合成、初蒸、压榨、煮熟、漂洗等工艺流程榨出米线。以鸡肉、猪肉和大骨为主料,以秘方煨成汤料制作。佐菜可分生熟两类,生菜有鹌鹑蛋、猪脊肉片、菊花、韭菜、姜末等,熟菜有鸡肉、豆腐皮、豌豆坨等。在食用上,一般用口径30厘米大小的土陶碗,盛着秘制高汤与多碟生熟配菜上桌,将佐菜配料按“生先熟后”的顺序放入汤中汆熟。同时,搅动以汤“煮菜”,再将另一碗中纤细劲道的米线适量盛入汤碗中,使之一头入汤一头在原碗里,喻意“过桥”,亦称 “玉带过桥式”吃法。

蒙自过桥米线每放一道佐菜配料均被赋予文化内涵,意寓为祈福纳祥。一蛋富贵,二肉(如)来运,三青熟(述)道,四菊(季)发财,五腐(福)临门,六绿(禄)豆(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菜(财),九韭(九)同心(放韭菜),十全食(十)美。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越来越丰富的食材让蒙自过桥米线有了创新与发展;相继荣获“中国过桥米线之乡”“中华名小吃”等称号,蜚声海内外。2014年,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王丽珠。

6633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和明远
下一篇:梁子华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