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19.9K
8491

中国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主要分布在红河州境内的哀牢山区,已有1300多年的开垦历史。哈尼族先民将哀牢山区三江流域的野生稻驯化为陆稻,又将陆稻改良为水稻,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中,使三江流域成为人类早期驯化栽培稻谷的地区之一。 哀牢山区山地环境垂直,地形地貌、立体气候和植被三大自然条件为哈尼梯田农耕提供了水环境基础。以水作为核心的水利系统构成了循环体系,水分在相对封闭的区域内升腾下泻,云海产生的雾养育森林,森林贮存了雨、水,形成溪流经过村庄,灌溉梯田,最后进入江河,以哈尼族“寨神林”崇拜为核心的传统森林保护理念,使这里的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良好,为梯田提供着丰富水源。

哈尼梯田以高坡度梯田稻为显著农业特征,垂直落差1500多米,层层梯田拾级而上,最高可达5000多级,田埂有五六米高。良性循环是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的核心。哈尼族创造发明了“木刻分水”和水沟冲肥,利用发达的沟渠网络将水源进行合理分配,同时为梯田提供充足肥料。哈尼人还构建了多套微循环再利用系统,稻草喂牛,牛粪晒干做燃料,燃料用完做肥料,肥料养育稻谷。此外,屋旁沟箐凡是有水的地方就会用来养鱼,鱼在池塘下面,池塘上面养浮萍,浮萍喂猪,猪粪喂鱼;鱼长大后又被放回梯田,用以扑食害虫、肥沃土地。这种充分利用并遵循自然的劳作传统,不仅创造了哈尼民族丰富灿烂的梯田文化,也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内涵。

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具有极高的经济、科学、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创造了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体现了结构合理、功能完备、价值多样、自我调节能力强的复合农业特征。2010年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8491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