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考古
从1906年在军用热气球上拍摄到英国史前巨石阵遗址作为遥感考古的发端,到20世纪20年代提出航空考古勘察和航片分析为标志的遥感考古发展里程碑,以及70年代利用卫星获得遥感考古信息的大量应用,再到1997年5月在美国首次召开正式以“遥感考古”命名的国际学术会议,遥感考古逐渐成为考古研究领域重要且常用的探测技术与方法。中国遥感考古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获得巨大进步,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影响的考古成果,如对隋、明古长城的雷达遥感探测,“丝绸之路”多处遗址的遥感考古发现等。
遥感考古工作通常包括研究区的自然与人文特征以及考古探测对象特性的初步分析、遥感数据获取、遥感图像处理、解译标志建立、疑似考古目标解译、野外验证、专题图制作与考古专题研究等。
遥感考古具有诸多优势。覆盖范围广,可以获得探测区全局信息;光谱范围宽,突破可见光范围,能获得其他波段的地物信息;时间-空间-光谱分辨率高,可以获得每月乃至每天,亚米甚至厘米分辨率,多光谱乃至包含数百个波段高光谱的遥感图像,增强了对探测区地物的识别能力;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合成孔径成像雷达能穿透次地表,激光雷达能穿透森林覆盖获得地面信息,探地雷达可获取地下埋藏物的考古信息。遥感考古可对目标无损探测,并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
21世纪初,遥感考古不仅仅是以发现考古目标为目的,作为一种现代观测分析技术与方法,正在与其他技术、方法与理论(如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环境考古等)相结合,扩大其“发现”的价值,逐步形成一套新的研究技术与方法范式,以期建立空间考古新学科。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