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劳历史
早在4000多年前帕劳就有人类居住。公元前1000年前后,帕劳开始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一状态一直持续到欧洲人发现并占领帕劳为止。自16世纪中叶西班牙探险家发现帕劳后,帕劳先后沦为西班牙、德国和日本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成为美国的托管地,1994年独立后发展为太平洋岛屿地区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
古代简史
帕劳群岛上的早期居民可能来自波利尼西亚和帝汶岛。帕劳土著居民是混杂了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以及马来人和菲律宾人的人种。根据对帕劳洞穴墓葬的碳测定,证明公元前1000~2500年至公元1100年左右在帕劳生活着身材矮小的岛民。据记载,洛克群岛的居民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开始进行农业生产,并发展出相当复杂的母系社会体系,土地、货币、头衔都由母系传承。大型的村落大约出现在公元700~900年。岛上发现的墓葬遗址显示,帕劳大约是整个大洋洲最早具有丧葬仪式的地方。在欧洲人到访帕劳之前,帕劳约有4万居民,他们的社会是一种具有高度等级制的社会。大量的岛礁植被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使得帕劳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因此帕劳人与其他太平洋岛屿的联系很少。
欧洲人“发现”帕劳
1522年,F.de麦哲伦船队旗舰“特立尼达”号的船员在环球航行的过程中,在北纬5°线附近发现了帕劳的松索罗尔岛,并将其命名为圣胡安岛,但是这些船员没有登上岛屿。1543年,西班牙探险家R.L.de比利亚洛沃斯在航海途中发现帕劳群岛。不过,当时西班牙没有对这些新发现的岛屿提出所有权。直到1686年,西班牙人F.莱斯卡诺来到加罗林群岛时,才把包括帕劳在内的许多岛屿划入西班牙的版图。
欧洲人真正从地理方位上认识和了解帕劳,得益于捷克传教士P.克莱因。1696年12月28日,克莱因在菲律宾萨马岛采访了几位遭遇海难后漂流到萨马岛的帕劳人,并根据他们的描述绘制了一幅帕劳地图。1697年6月,克莱因把他的发现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与他绘制的帕劳地图被送回欧洲后立刻激起了欧洲人对帕劳的兴趣。1700年、1708年和1709年,耶稣会信徒先后3次从菲律宾出发前往帕劳,不过这些发现之旅均以失败告终。1710年11月30日,耶稣会探险队终于在F.帕迪利亚的带领下登上了帕劳岛屿。此后,直至18世纪末欧洲人才开始重新涉足帕劳。1783年,英国船长H.威尔逊带领的“安蒂洛普”号行驶至帕劳群岛的科罗尔附近时发生触礁,在乌龙岛搁浅(见“安蒂洛普”号事件)。威尔逊及其船员在帕劳南部岛屿科罗尔大酋长伊贝杜尔的帮助下,历时3个月重新建造了一艘单桅帆船。威尔逊返回英国时把科罗尔大酋长的儿子里布带到了伦敦。虽然里布在抵达伦敦6个月后死于天花,但他的到来还是激起了许多英国人对帕劳的兴趣。
欧洲列强占领时期
1790年英国首先宣布占有帕劳。此后的一个世纪,帕劳的对外贸易一直由英国主导。直到1885年,西班牙占领帕劳,开始在帕劳进行殖民开拓,英国主导的欧洲与帕劳的贸易关系趋于减弱。在西班牙统治帕劳期间,西班牙传教士首次把基督教传到帕劳,基督教逐渐成为帕劳的主要宗教。西班牙人还把字母文字传到了帕劳。但是西班牙在帕劳的殖民统治仅仅维持了10年左右。随着美国实力的增长,美国与西班牙在太平洋地区展开了争夺。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战争中战败。随后,西班牙从太平洋地区撤退,并把它在太平洋所有的剩余岛屿卖给了德国。于是,从1899年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帕劳成为德国的殖民地。德国统治帕劳期间,在帕劳建立了可可种植园,并强迫帕劳人从事种植椰子树等工作,帕劳椰子干的产量不断增加。此外,德国开始在帕劳的安加尔岛开采磷酸盐矿,向欧洲出口。德国人和后来日本人在安加尔岛的过度开采,致使1955年安加尔岛磷酸盐资源枯竭,只留下了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岩石滩和岛礁。
从1790年英国宣布占有帕劳到1914年日本从德国手中抢走帕劳,欧洲列强对帕劳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欧洲人统治帕劳期间,不仅在帕劳发展热带作物种植和矿产开采,而且把基督教和欧洲文明传播到帕劳。与此同时,伴随欧洲人而来的疾病开始在帕劳蔓延。因为帕劳人对这些外来的病毒没有天然的免疫力,因此数以万计的帕劳人死于各种外来疾病。
日本占领时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很快就对德宣战,趁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机,从德国手中夺得了帕劳等太平洋岛屿。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帕劳一直处于日军的占领之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联盟授权日本对帕劳进行统治,因此,自1920年起帕劳成为国际联盟授权下的日本委任统治地。1922年,日本在科罗尔成立了日本殖民政府——南海政府,管理包括帕劳在内的密克罗尼西亚诸岛,科罗尔成为日本殖民政府的行政中心。
在帕劳成为日本的委任统治地之后,日本开始向帕劳大规模移民,不久就有超过2万名日本人来到帕劳。日本统治帕劳期间,大量开采帕劳的矿藏和各种资源,发展种植园农业和进行商业捕鱼活动。日本人仿照日本国内的教育体制在帕劳推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开设日语课程,强制帕劳儿童接受日语教学。20世纪30年代以后,日本开始不断把军队输送到帕劳。至20世纪30年代末,日本阻断了帕劳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并把帕劳建成日军的军事基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大约有12 000名日本军人驻扎在帕劳,而当时帕劳的人口仅为8000人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帕劳作为日本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军事基地,成为太平洋战争中最主要的战场之一。其中,1944年9月15日开始并持续了3个月之久的贝里琉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美国托管时期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太平洋战场的胜利,于1944年占领帕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合国于1947年将帕劳交由美国托管,帕劳成为美国太平洋岛屿托管地的一个政治实体。帕劳自1969年起就帕劳的未来政治地位同美国谈判。1977年5月,美国J.卡特政府同意于1981年中止与帕劳的托管协议。1979年1月28日,帕劳召开制宪会议,并于4月2日制定了帕劳的第一部宪法。《帕劳宪法》于1980年7月9日获得批准,并于1981年1月1日生效。1981年,帕劳通过普选组成了帕劳首届政府,H.雷梅利克成为帕劳的第一任总统,帕劳正式定名为帕劳共和国。
1982年8月,帕劳与美国草签了《帕美自由联系条约》。根据条约规定,结束托管后,帕劳有权治理内政外交,防务和安全仍由美国负责50年。1986年1月10日,帕劳总统L.E.沙利依与美国代表正式在《帕美自由联系条约》上签字。美国于1986年4月9日批准了该条约,于同年11月宣布该条约生效。但该条约在帕劳的批准却经过了8次全民公投,帕劳直到1993年11月9日才批准了该条约。在1994年5月21日举行的联合国托管理事会第61届会议上,帕劳和美国政府的代表宣布,《帕美自由联系条约》自同年10月1日起生效。
独立后的发展
1994年10月1日,帕劳共和国宣布独立,科罗尔被选定为首都和行政中心。1994年11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956号决议,宣布结束帕劳的托管地位,至此,帕劳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帕劳独立后,政治制度逐渐完善,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运行平稳,几乎没有出现大的政治冲突或政治危机事件。《帕劳宪法》的修改是帕劳独立后比较大的政治事件。继1992年帕劳对其宪法进行修改后,2004年和2008年帕劳又两度修改宪法。2006年10月1日,帕劳首都从科罗尔迁往梅莱凯奥克。 帕劳独立后,经济和社会生产生活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帕劳成为了太平洋地区人均收入最高的岛国。旅游业、渔业、自给农业和建筑业成为帕劳主要的产业,其中旅游业是帕劳的支柱产业。不过,帕劳经济依然严重依赖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经济援助,帕劳社会也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成为一个西方化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