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百科

凯·西格巴恩(瑞典物理学家,研发一种用电子检测复合材料成分和纯度的新技术)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23 09:37
浏览:21K

摘要:凯·西格巴恩(瑞典语:Kai Siegbahn,1918年4月20日-2007年7月20日)瑞典物理学家。因致力于研发一种用电子检测复合材料成分和纯度的新技术,于1981年与尼古拉斯·布隆伯根及阿瑟·伦纳德·肖洛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被公认是用电子光谱学(ESCA)发展化学分析技术的带头人。他的父亲曼内·西格巴恩曾获19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人物生平1918年4月20日凯·西格巴恩出生于瑞典的隆... [阅读全文]

阿瑟·伦纳德·肖洛(美国物理学家,专注于对激光的研究)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23 09:36
浏览:19.7K

摘要:阿瑟·肖洛(Arthur Schawlow,1921年5月5日纽约州芒特弗农 - 1999年4月28日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美国物理学家,198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人物经历阿瑟·伦纳德·肖洛, (Arthur Leonard Schawlow)美国物理学家,1921年5月5日纽约州芒特弗农 - 1999年4月28日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他主要专注于对激光的研究,并因此于... [阅读全文]

尼古拉斯·布隆伯根(布洛姆伯根荷裔美籍物理学家)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23 09:35
浏览:23.5K

摘要:尼古拉斯·布隆伯根 Bloembergen, Nicolaas(1920.3.11,尼德兰 多德雷赫特)荷裔美籍物理学家。他和美国的肖洛(Arthur Leonard Schawlow)及瑞典的西格班(Kai Manne Borje Siegbahn)一起,因革新了研究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光谱学方法,共获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布洛姆伯根和肖洛因研究那些不用雷射就无法探测的现象共获奖金的... [阅读全文]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印度裔美国籍天体物理学家)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23 09:34
浏览:18.6K

摘要: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1910年10月19日——1995年8月21日),男,印度裔美国籍物理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在1983年因在星体结构和进化的研究而与另一位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威廉·艾尔弗雷德·福勒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也是另一个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拉曼的亲戚。钱德拉塞卡从1937年开始在芝加哥大学任职,直到1995年去世为止。他... [阅读全文]

卡洛·鲁比亚(世界著名的粒子物理学家和发明家)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22 10:26
浏览:10.2K

摘要:卡罗·鲁比亚(Carlo Rubbia),男,1934年出生于意大利戈里齐亚。世界著名的粒子物理学家和发明家,意大利帕维亚大学教授,科学家。1984年与范德梅尔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6年1月获2015年度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019年10月30日在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获得大使李军华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卡洛·鲁比亚长期就职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现兼任欧... [阅读全文]

范德梅尔(荷兰电子工程师)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22 10:25
浏览:20.8K

摘要:范德梅尔(1925~2011)英文名:Simon van der Meer。他是荷兰电子工程师,1925年生于海牙,就读于荷兰高等技术学院。主要成就范德梅尔,1956年进入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致力于加速器和粒子的研究。他发明了一种电子学方法,用信息探测反馈和控制的原理把由打靶产生的离散度很高的反质子束团冷却并在加速中集中,实现了高密度的几百吉电子伏的正反质子束团对撞,从而发现了传递弱力和电磁力的统... [阅读全文]

冯·克里津(德国物理学家,发现量子霍尔效应)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22 10:24
浏览:33.4K

摘要:冯·克利津(又译冯·克利青Klaus von Klitzing, 1943-)因发现量子霍尔效应,获得了198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霍尔效应是1879年美国物理学家霍尔研究载流导体在磁场中导电的性质时发现的一种电磁效应。此效应广泛地用于半导体。百年后的1980年,克里津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电晶体中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人物成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克里津1943年6月出生,1962年进入德国布朗... [阅读全文]

海因里希·罗雷尔(瑞士物理学家,与格尔德·宾宁共同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22 10:24
浏览:35.5K

摘要:海因里希·罗雷尔(英语:Heinrich Rohrer,1933年6月6日出生于圣加伦),瑞士物理学家。 1981年与格尔德·宾宁共同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因此与格尔德·宾宁、恩斯特·鲁斯卡(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者)共同获得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海因里希·罗雷尔(德语:Heinrich Rohrer,1933年6月6日圣加仑-2013年5月16日沃勒劳),瑞士物理学家,198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 [阅读全文]

格尔德·宾宁(德国物理学家,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的发明者之一)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22 10:22
浏览:20.6K

摘要:格尔德·宾宁(德语:Gerd Binnig,1947年7月20日-),德国物理学家,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的发明者之一,198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生平1947年,格尔德·宾宁出生在法兰克福,他回忆说:“我的童年受到刚刚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我们在被炸毁的房屋废墟中玩耍,却因为年纪太小无法意识到更多。”宾宁居住在法兰克福和附近的奥芬巴赫,并在这两座城市上学,1966年宾宁从奥芬巴赫的... [阅读全文]

恩斯特·鲁斯卡(德国物理学家,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者)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22 10:22
浏览:40K

摘要:恩斯特·奥古斯特·弗里德里希·鲁斯卡(德语:Ernst August Friedrich Ruska,1906年12月25日-1988年5月27日),德国物理学家,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者,198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生平恩斯特·鲁斯卡生于海德堡,是德国东方学家、科学历史学家和教育家尤利乌斯·鲁斯卡(Julius Ruska)的儿子,恩斯特·鲁斯卡的弟弟赫尔穆特·鲁斯卡(Helmut Ruska)是医生... [阅读全文]

卡尔·亚历山大·米勒(瑞士物理学家)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22 10:20
浏览:21K

摘要:卡尔·亚历山大·米勒(德语:Karl Alexander Müller,1927年4月20日巴塞尔-2023年1月9日苏黎世 ),瑞士物理学家。基本信息中文名:卡尔·亚历山大·米勒外文名:K. Alexander Müller出生日期:1927年4月20日逝世日期:2023年1月9日 [阅读全文]

约翰内斯·格奥尔格·贝德诺尔茨(德国物理学家,发现陶瓷材料中的超导电性)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22 10:19
浏览:15.1K

摘要:约翰内斯·格奥尔格·贝德诺尔茨(Johannes Georg Bednorz,1950年5月16日-),德国物理学家,因在发现陶瓷材料中的超导电性(高温超导)所作的重大突破,与卡尔·亚历山大·米勒共同获得198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人物生平1950年5月16日,贝德诺尔茨出生在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诺因基兴,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哥哥,父亲是小学老师,母亲是钢琴教师,他们在贝德诺尔茨小时候曾引导他学... [阅读全文]

索尔·斯坦伯格(漫画家,一位至简图形的大师,代表作品《斯坦伯格漫画集》)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22 10:18
浏览:36.3K

摘要:索尔·斯坦伯格,漫画家,代表作品《斯坦伯格漫画集》。索尔·斯坦伯格(1914-1999)一位至简图形的大师,其线条的灵动和穿透力是无人能及的,国内出版过一本小册子,称之为《斯坦伯格漫画集》,影响中国图形设计的夫龙工作室编著的《现代设计家创意图典》曾选其作品作为图形创意的案例,wikipedia上有其详细的介绍。 [阅读全文]

桑德罗·施瓦茨(德国职业足球教练,执教德国足球甲级联赛的美因茨足球俱乐部)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22 10:17
浏览:12.7K

摘要:桑德罗·施瓦茨,德国职业足球教练,现效力于美因茨足球俱乐部。简介桑德罗·施瓦茨,是一名德国职业足球教练。现在执教德国足球甲级联赛的美因茨足球俱乐部。履历赛季俱乐部号码出场进球国家联赛等级排名2007/08威斯巴登8242德国282004/05埃森-160德国2172003/04美因茨-210德国232002/03美因茨-240德国242001/02美因茨-202德国242000/01美因茨-280... [阅读全文]

梅尔文·施瓦茨(美国物理学家)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22 10:16
浏览:9.2K

摘要:施瓦茨 1932年11月2日出生于纽约,195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那里受教于拉比、斯坦博格和李政道,并留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这三位大师对他都有很深的影响。还有就是与莱德曼的合作。1966年,施瓦茨转到斯坦福大学,那里有一台新加速器刚刚完工。在以后的岁月里,他投入两项主要的研究。一项是研究长寿命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电荷不对称性,第二项是由π介子和μ子组成的类氢原子的产生和检测。70年代,在“硅谷...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