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捷克斯洛伐克诗人)
摘要: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Jaroslav Seifert,1901年9月23日~1986年)是当代捷克斯洛伐克最重要的诗人。他一生中总共出版了三十九部诗集,主要有《泪城》《全是爱》《信鸽》《裙兜里的苹果》《维纳斯之手》《穷画家到世间》《妈妈》《铸钟》《皮卡迪利的伞》《避瘟柱》《身为诗人》等。除了诗歌创作,塞弗尔特还译过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作品,创作出版过《极乐园上空的星星》《手与火焰》《世间万般美》... [阅读全文]
摘要: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Jaroslav Seifert,1901年9月23日~1986年)是当代捷克斯洛伐克最重要的诗人。他一生中总共出版了三十九部诗集,主要有《泪城》《全是爱》《信鸽》《裙兜里的苹果》《维纳斯之手》《穷画家到世间》《妈妈》《铸钟》《皮卡迪利的伞》《避瘟柱》《身为诗人》等。除了诗歌创作,塞弗尔特还译过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作品,创作出版过《极乐园上空的星星》《手与火焰》《世间万般美》... [阅读全文]
摘要:克洛德·西蒙(法语:Claude Simon,1913年10月10日-2005年7月6日),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及成名作《弗兰德公路》。1913年10月10日生于原法属殖民地马达加斯加岛,在1985年因“在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描写中,把诗人、画家的丰富想像和对时间作用的深刻认识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使法国和世界文学界深感震惊和意外。因为评论界一向是把罗伯推崇... [阅读全文]
摘要:沃莱·索因卡(Wole Soyinka,1934—),尼日利亚剧作家、诗人、小说家、评论家。他一生写了30多部作品,绝大多数讽刺非洲的社会文化风气和社会弊端。1934年出生于尼日利亚西部阿贝奥库塔约鲁巴族一个学校督学的家庭。他先在尼日利亚伊巴丹大学接受教育。1954年,他二十岁时,进英国利兹大学,专攻英语。198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洲作家。人物经历沃莱·索因卡(A... [阅读全文]
摘要: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1940年5月24日~1996年1月28日),俄罗斯犹太裔美国诗人,散文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40年5月24日,布罗茨基生于苏联列宁格勒,1955年开始创作诗歌,1972年被剥夺苏联国籍,驱逐出境,后移居美国,曾任密歇根大学驻校诗人,后在其他大学任访问教授,1977年加入美国籍,198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著作有诗集《诗选》《言论之一部分... [阅读全文]
摘要:纳吉布·马哈富兹(1911年12月11日—2006年8月29日),埃及作家和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纳吉布四岁时就被送到私塾学习《古兰经》,接受宗教启蒙教育。1988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第一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语作家。获奖理由:“他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个人经历1930年,纳吉布·马哈福兹进入开罗大学... [阅读全文]
摘要:奥克塔维奥·帕斯(Octavio Paz,1914.3.31~1998.4.19),墨西哥诗人、散文家。生于墨西哥城。帕斯的创作融合了拉美本土文化及西班牙语系的文学传统,继承欧洲现代主义的形而上追索以及用语言创造自由境界的信念。1990年由于“他的作品充满激情,视野开阔,渗透着感悟的智慧并体现了完美的人道主义”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物生平奥克塔维奥·帕斯1914年生于墨西哥城。父亲是记者、律师,曾... [阅读全文]
摘要:纳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1923年11月20日–2014年7月13日),南非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七月的人民》《无人伴随我》。1923年,戈迪默生于约翰内斯堡附近一座名叫斯普林斯的矿业小城中。13岁时,戈迪默在约翰内斯堡《星期日快报》儿童版上发表了一篇寓言故事《追求看得见的黄金》,从此开始了笔耕生涯。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面对面》出版于1948年,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 [阅读全文]
摘要:德里克·沃尔科特(Derek Walcott,1930年1月23日~2017年3月17日),圣卢西亚诗人、剧作家及画家,主要作品有《在绿夜里》《西印度群岛》《白鹭》等。1930年1月23日,德里克·沃尔科特出生于圣卢西亚的卡斯特里。1953年,毕业于西印度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62年出版诗集《在绿夜里》。曾获得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和2011年艾略特奖。2017年3月17日,德里克·沃尔科特在... [阅读全文]
摘要:托妮·莫里森(1931年2月18日-2019年8月5日),美国黑人女作家,生于俄亥俄州洛雷恩。霍华德大学毕业。20世纪60年代末登上文坛,其作品情感炽热,简短而富有诗意,并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闻名。主要作品有《最蓝的眼睛》(1970)《苏拉》(1974)《所罗门之歌》(1977)和《柏油娃》(1981)等。1989年起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9年8月5日夜里,美... [阅读全文]
摘要:大江健三郎(1935年1月31日-2023年3月3日),出生于日本南部四国岛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41年进入当时的国民学校, 1945年,大江健三郎10岁时,日本投降,美军对日本的军事占领、新宪法的实施及民主思想教育,对他日后反对侵略战争、关注社会问题及人类命运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50年3月,大江健三郎15岁时自大濑中学毕业,4月升入爱媛县立内... [阅读全文]
摘要:弗雷德里克·桑格(1918年8月13日-2013年11月19日),是一位英国生物化学家,曾经在1958年及198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第四位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人物经历弗雷德里克·桑格的父亲是一名医生,因此他原先打算研究医学。但是由于对生物化学的浓厚兴趣,而剑桥大学也正好有许多生物化学先驱,桑格决定在那里攻读生物化学。桑格最终在剑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与玛格丽特·琼·豪(Margar... [阅读全文]
摘要:本格特·萨米尔松(Bengt Ingemar Samuelsson,1934年5月21日-)是一位瑞典生物化学家,198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本格特·萨米尔松,出生于哈尔姆斯塔德,为斯德哥尔摩大学学生与教授,他在1982年由于关于前列腺素生物机能的研究,而与苏恩·伯格斯特龙(Sune Karl Bergström)以及约翰·范恩(John R. Vane)共同获得诺贝尔生... [阅读全文]
摘要:伯特·萨克曼 (德语:Bert Sakmann,1942年6月12日-) ,德国科学家,细胞生理学家,与德国细胞生理学家内尔合作发明了应用膜片钳技术,发现了细胞膜存在离子通道,而共同获得1991年诺贝尔奖。该技术是一种广泛用于细胞生物学及神经科学研究的方法,可借以检验小至一万亿分之一安培的通过细胞膜的电流。科研项目他与内尔同在一个实验室,他们一道最终确认了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存在,离子通道是一些具特... [阅读全文]
摘要:莱曼·史匹哲,英文名:Lyman Strong Spitzer, Jr.,1914年6月26日-1997年3月31日),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人物成就他是太空望远镜概念的提出者;也是电浆体物理学的专家;是仿星器(Stellarator)的发明人。主要作品仿星器(SPPS)(英文名为stellarator):模拟星球的器材,是磁约束的一种。主要用来受控核聚变研究,是个巨大的电磁室。仿星器的内部... [阅读全文]
摘要:瓦西里·雅可夫列维奇·斯特鲁维(Струве, Василий Яковлевич,1793年4月15日—1864年11月23日,俄国天文学家,普尔科沃天文台的创建者和首任台长。他的贡献主要在天体测量学和恒星天文学方面。他是斯特鲁维家族的传始人,他的的三个儿子,两个孙子和两个曾孙也都是天文学家。生平他生于阿利顿。1810年毕业于杰尔普特(现为塔尔图)大学。1813年以《论杰尔普特天文台的地理位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