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美人
摘要:冬美人是属于景天科的多肉植物,适合养殖观赏,一般是将其作为室内盆栽进行养护的。别称冬美人,别名是东美人。生长习性养殖冬美人要注意保持温暖和干燥,以及光照要充足的环境。冬美人的耐寒性还是很强的,它喜欢的是疏松肥沃的透气性的土壤。冬美人的生长的适宜温度是在18℃——25℃之间,一般不会休眠的。作用冬美人的观赏作用是很高的,它的叶子比较美,具有观赏价值。如果将其盆栽养殖在室内,还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阅读全文]
摘要:冬美人是属于景天科的多肉植物,适合养殖观赏,一般是将其作为室内盆栽进行养护的。别称冬美人,别名是东美人。生长习性养殖冬美人要注意保持温暖和干燥,以及光照要充足的环境。冬美人的耐寒性还是很强的,它喜欢的是疏松肥沃的透气性的土壤。冬美人的生长的适宜温度是在18℃——25℃之间,一般不会休眠的。作用冬美人的观赏作用是很高的,它的叶子比较美,具有观赏价值。如果将其盆栽养殖在室内,还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阅读全文]
摘要:博纳巨龙(Bonatitan),生存于距今8300万 - 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分布范围阿根廷,南美洲形态特征巨型恐龙,体长12米在已知的 767 种恐龙中,体形排在第129位。与博纳巨龙 体形接近的恐龙,有大鸭龙,巴哈利亚龙,北方龙,阿马格巨龙,亚马逊龙,恐手龙等。 [阅读全文]
摘要:包鲁巨龙,模式种是布氏包鲁巨龙(Baurutitan britoi),命名于2005年。包鲁巨龙生活在7100-66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形态特征包鲁巨龙属于泰坦巨龙类,身长约12米。 仅发现6块独特的尾椎。生活习性草食性恐龙。与乌贝拉巴巨龙和三角区龙共享栖息地。生活范围化石发现于今日的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包鲁群(Bauru Group),马里利亚组(Marília)。 [阅读全文]
摘要:小力加布龙(学名:Ligabueino)意为“力加布的小东西”,是阿贝力龙超科恐龙的一属,以意大利医生力加布(Giancario Ligabue)命名。形态特征小力加布龙是体型最小的阿贝力龙超科,也是最小型的兽脚亚目恐龙之一,只有70厘米长。小力加布龙生存于下白垩纪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分布范围生活在距今1.3亿年 ~ 1.25亿年前的早白垩世,发现于南美洲,阿根廷地区。考古发现小力加布龙的化石破碎... [阅读全文]
摘要:巴洛莎龙生存在距今80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植食恐龙。形态特征巴洛莎龙生存在距今80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属于超巨型恐龙,体长30米在已知的767 种恐龙中,体形排在第8位。与巴洛莎龙体形接近的恐龙有南极龙、布罗希龙、大夏巨龙、黄河巨龙、蝴蝶龙、潮汐龙等。生活习性植食恐龙。分布范围巴洛莎龙在南美洲的阿根廷被挖掘发现。 [阅读全文]
摘要:秃鹫龙是生活在距今1亿 - 86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的巨型恐龙。形态特征巨型恐龙,体长15-17米,在已知的 767 种恐龙中,体形排在第78位。与秃鹫龙 体形接近的恐龙,有诸城龙,川街龙,大山铺龙,美丽龙,利迈河龙,劳尔哈龙等。生活习性白垩纪植食性恐龙。分布范围距今1亿 - 86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化石发现于南美洲阿根廷。 [阅读全文]
摘要:马拉圭龙,生存于距今89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形态特征超巨型恐龙,体长25米。在已知的 767 种恐龙中,体形排在第23位。与马拉圭龙 体形接近的恐龙,有包鲁巨龙,詹尼斯龙,利加布龙,畸形龙,宝天曼龙,腕龙等。生活习性白垩纪植食恐龙。分布范围化石发现于阿根廷。 [阅读全文]
摘要:穆耶恩龙(学名:Muyelensaurus)是蜥脚下目泰坦巨龙类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阿根廷。生物学史模式种是M. pecheni。是由阿根廷古生物学家Jorge Calvo、Bernardo González Riga与巴西古生物学家Juan Porfiri在2007命名。形态特征大型恐龙,体长8 - 9米。分布范围生活于距今9300万年 ~ 86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化石发现于阿根廷的内乌... [阅读全文]
摘要:柏利连尼龙(学名Pellegrinisaurus)是上白垩纪的一属恐龙。它是生存于阿根廷的泰坦巨龙类。生物学史模式种鲍氏柏利连尼龙(P. powelli)是由利安纳度·萨尔加多(Leonardo Salgado)于1996年基于大部份脊骨而描述的。虽然未有发现完整的柏利连尼龙骨骼,但估计它约长62-78呎。形态特征超巨型恐龙,体长24 - 25米。分布范围生活于距今8300万年 ~ 7000万年前... [阅读全文]
摘要:探索龙(学名:Pitekunsaurus)是距今83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的巨型恐龙。形态特征巨型恐龙,体长20米。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距今83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被发现于南美洲,阿根廷地区。恐龙分类在我们常说的广义的恐龙里,还包括了鱼龙、翼龙、蛇颈龙等爬行动物类,我们也叫他们恐龙。恐龙是一种在中生代繁盛一时的物种。那时的大陆还未分裂,只有一块大陆,周围都是海洋。中生代大致被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 [阅读全文]
摘要:桑塔纳盗龙(学名Santanaraptor)是兽脚亚目下的一属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南美洲,相当于阿尔比阶或阿普第阶。桑塔纳盗龙被视为是基础虚骨龙类。它的化石在1996年于巴西被发现,身长约1.25米。这个标本是个幼年个体,主要是身体後半部的骨头,上有矿化的软组织。成年个体的身长可能达2.5米。正模标本(编号MN 4802-V)是三节尾椎、人字形骨、坐骨、股骨、胫骨、腓骨,以及表皮、肌肉纤维、可... [阅读全文]
摘要:兽脚亚目(拉丁学名:Theropoda)属于蜥臀目,出现在三叠纪中期。它们大多数都是肉食性恐龙,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牙齿前后缘常有锯齿。暴龙是其著名代表。兽脚亚目成员(所有非鸟类恐龙)全已在6500万年前大灭绝中消失。动物学史最原始的兽脚亚目恐龙是生活在三迭纪时期艾雷拉龙类(Herrerasaurids)。艾雷拉龙类的成员发现于巴西,阿根廷及北美洲,且很可能... [阅读全文]
摘要:蜥臀目(Saurischia)也称为龙盘目或蜥盘目。名称源自希腊文中的σαυρος(sauros有“蜥蜴”之意)与ισχιον(ischion有“髋关节”之意),是恐龙总目(Dinosauria)之下所属两目中的其中一目。哈利·丝莱(Harry Seeley)在1888年根据恐龙的骨盆结构,将恐龙分类成为两大目,分别是蜥臀目与鸟臀目(Ornithischia)。两者的差异在于蜥臀目的骨盆型态比较接... [阅读全文]
摘要:包头龙是鸟臀目,甲龙类,甲龙科的一种恐龙。包头龙属(Lambe, 1910)是甲龙科下的一个属,又名优头甲龙,是甲龙科下最巨大的恐龙之一,体型与细小的象相若。它亦是甲龙下目中有最完整的化石纪录,包括它的尖刺装甲、身体低及巨大的棍棒尾巴。由找到的化石标本显示包头龙过着孤独的生活,虽然全副武装,仍可以轻巧地快速前进。简介包头龙是一种植食恐龙,身长6-7米,体重2~3吨。甲龙类的恐龙,身上都披着或薄或厚... [阅读全文]
摘要:经过浙江省、缙云县博物工作者多年来共同努力,国际权威期刊《科学报告》于2018年2月末正式给缙云恐龙定名为“中国缙云甲龙”。 由浙江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古生物专家金幸生博士、副研究员郑文杰和缙云县博物馆文博研究馆员王琼瑛等联合研究撰写的有关缙云恐龙论文于2018年2月27日在英国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科学报告》杂志发表论文,缙云恐龙正式定名为“中国缙云甲龙”。物种学史甲龙类恐龙最为人所知的可能就是尾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