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川敏英(名古屋大学特聘教授)
摘要:益川敏英(英文:Toshihide Maskawa;日文平假名:ますかわ としひで 1940年2月7日-2021年7月23日),出生于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博士学位,毕业于名古屋大学,已故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去世前担任名古屋大学粒子和宇宙起源小林益川研究所主任、名古屋大学特聘教授。1985年获日本学士院奖。1995年获朝日奖。2008年,时任京都大学汤川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的益... [阅读全文]
摘要:益川敏英(英文:Toshihide Maskawa;日文平假名:ますかわ としひで 1940年2月7日-2021年7月23日),出生于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博士学位,毕业于名古屋大学,已故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去世前担任名古屋大学粒子和宇宙起源小林益川研究所主任、名古屋大学特聘教授。1985年获日本学士院奖。1995年获朝日奖。2008年,时任京都大学汤川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的益... [阅读全文]
摘要:小林诚(英文:Kobayashi Makoto;日文平假名:こばやし まこと),1944年4月7日出生于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博士学位,毕业于名古屋大学,著名高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现任名古屋大学教授、名古屋大学粒子和宇宙起源小林益川研究所顾问委员会主席、名古屋大学高等研究院荣誉会员。研究领域为基本粒子理论,以卡比博-小林-益川矩阵为高能物理学界所熟知。小林诚和其师兄益川敏英均为出生在名古... [阅读全文]
摘要:南部阳一郎 (Yoichiro Nambu,1921年1月18日—2015年7月5日),出生在日本福井县,博士学位,毕业于东京大学,后加入美国国籍,已故美籍日裔理论物理学家,生前担任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及费米研究所名誉退休教授。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得者之一。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就在粒子物理领域开展了许多先驱性的研究工作,发现了亚原子物理学中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 [阅读全文]
摘要:威拉德·博伊尔(Willard Boyle,1924年一2011年5月7日),加拿大物理学家,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数码相机图像感应器发明人之一。1924年出生于加拿大,在麦吉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53年加入贝尔实验室,曾代表贝尔实验室为美国宇航局(NASA)提供技术支持,并发明了第一台用于医学以及NASA的登月计划选址所需的激光器;2009年,他与贝尔实验室的同事乔治·史密斯(Geor... [阅读全文]
摘要:史密斯193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学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59年博士毕业后,史密斯加入了美国贝尔实验室。一开始,他的研究方向是半导体的电学性质和能带结构。经历1964年,史密斯成为贝尔实验室设备概念部门的负责人,成立这个部门的目的是研究下一代固态器件。1969年,史密斯和博伊尔共同发明了CCD图像传感器。 史密斯先后撰写了40多篇科学论文,在美国拥有31个专利。... [阅读全文]
摘要:高锟(Charles Kuen Kao,1933年11月4日-2018年9月23日),生于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华裔物理学家、教育家,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被誉为“光纤之父”、“光纤通信之父”和“宽带教父”。高锟1949年移居香港,1954年赴英国攻读电机工程,并于1957年及1965年获伦敦大学学院学士和... [阅读全文]
摘要: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又译为克斯特亚·诺沃塞洛夫,康斯坦丁·诺沃舍洛夫 ,Konstantin Novoselov或Kostya Novoselov,俄语:Константин Новосёлов,1974年8月23日-),毕业于奈梅亨大学,俄罗斯物理学家,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因发现石墨烯而与安德烈·海姆一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人物简介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 [阅读全文]
摘要:本杰明·李斯特,德国人,德国马克思·普兰克煤炭研究所主任、德国科隆大学荣誉教授。相关介绍本杰明·李斯特使用烯胺对有机不对称催化的开发,使化学制品“右旋”或者“左旋”,这种被称为“手性”的特质,能使有毒化学分子和有益药品有所区别。本杰明·李斯特曾获得过德国化学协会颁发的2007年有机化学AstraZeneca奖和2003卡尔·杜伊斯堡纪念奖(Carl Duisberg Memorial Award)... [阅读全文]
摘要:恩德·吉斯,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瑞士巴塞尔大学化学部贝恩德·吉斯(BERND GIESE)教授,曾获得2005年有机化学创新类四面体奖(Tetrahedron Prize)和2009年美国化学协会物理有机化学诺里斯奖(Norris Award)。化学界排名处于前1%,过去的十年有7篇论文获奖。 [阅读全文]
摘要:亨利·勒夏特列 / 勒·夏特利埃(Le Chatelier, Henri Louis,1850年10月8日~1936年9月17日),法国化学家。他研究过水泥的煅烧和凝固、陶器和玻璃器皿的退火、磨蚀剂的制造以及燃料、玻璃和炸药的发展等问题。从他研究的内容也可看出他对科学和工业之间的关系特别感兴趣,以及怎样从化学反应中得到最高的产率。勒夏特列还发明了热电偶和光学高温计,高温计可顺利地测定3000℃以上... [阅读全文]
摘要:阿达·约纳特(英语:Ada Yonath,希伯来语:עדהיונת),以色列科学家。2009年因“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约纳特193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1962年在希伯来大学获学士学位,1964年在希伯来大学获硕士学位,1968年在魏茨曼科学研究所获X射线晶体学博士学位,1970年她组建了以色列第一个蛋白晶体学实验室,在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工作。约纳特曾因细菌抗药性... [阅读全文]
摘要:托马斯·施泰茨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因为“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人物经历1940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1966年在哈佛大学获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67年至1970年在英国剑桥大学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做博士后, 1970年至今在耶鲁大学工作。主要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说,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和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奖,核糖体是进行蛋白质... [阅读全文]
摘要: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是英国结构生物学家,拥有美国籍,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人物经历1952年出生于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吉登伯勒姆(Chidambaram),1971年获得印度巴罗达大学物理学学位,1976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76-1978年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毕业生1978-1982年 美国耶鲁大学化学系博士后研究19... [阅读全文]
摘要:马丁·查尔菲(Martin Chalfie),出生于194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教授。他获奖的主要贡献在于向人们展示了绿色荧光蛋白作为发光的遗传标签的作用,这一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生理学和医学等领域。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说,这种蛋白已经成为同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2018年3月,获澳门科技大学颁发荣誉理学博士学位。获奖记录诺贝尔化学奖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和美籍华裔科... [阅读全文]
摘要:下村修(英文:Osamu Shimomura;1928年8月27日-2018年10月19日),男,出生于日本京都府福知山市,已故日本著名化学家、海洋生物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博士学位,毕业于名古屋大学。1951年,下村修从长崎医科大学药学专门部毕业。之后,进入名古屋大学深造并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60年,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学。1963年,回名古屋大学任副教授。1982年-2001年,担任麻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