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29.2K
7388

西奥多·舒尔茨(美国农业经济学领域的重要人物)

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1902年4月30日~1998年2月26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经济学派成员、芝加哥大学教授及经济系系主任(1946-1961年);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从而获得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人物简介

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原理;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因而如果我们懂得农业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许多穷人的经济学。

——舒尔茨在197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贺辞

人物经历

1902年4月30日,西奥多·舒尔茨出生在美国南达科他州一个德国移民聚居的农场。舒尔茨22岁在他家乡的布鲁克林农业学校毕业,以后考入本州州立学院。三年后领到了一张科学学士的文凭。此后,他又进入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于1928年和1930年分别获得科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或许是因为受到广阔草场和良田沃土环境的影响,或许是受到陪伴他度过孩提时代田园风光的熏陶,舒尔茨对农业经济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他成为美国农业经济学领域的一位重要人物 。

农业研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和四十年代,舒尔茨集中精力研究美国的农业政策。舒尔茨研究农业政策的成果,集中表现在他从1943~1953年间陆续发表的四本著作之中。这四本书是:《重新调整农业政策》(1943)、《不稳定经济条件下的农业》(1945)、《农业生产和福利》(1949)和《农业的经济组织》(1953)。后来他又把注意力转到人力资本投资问题上。

经济研究

舒尔茨感兴趣的第二大问题是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他通过自己的著述,向人们解释应当如何理解经济增长,怎样才能促使经济增长。舒尔茨还注意到第三世界国家的农业发展问题,提出了如何提高低收入国家食品生产和增加农业收入的一些措施。对于舒尔茨来说,令人称道的还不止于科学上的贡献,他还是一位教育家。

舒尔茨长期专注于农业经济和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对于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和发展经济学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舒尔茨最初研究的是农业经济学,他对农业经济学所做的第一个贡献是,使农业经济学成为现代经济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摈弃了把农业问题局限在农业的范围内的传统。从研究农业经济中,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舒尔茨就提出并倡导了人力资本论,被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称为“人力资本概念之父”。他认为,由教育、保健、人口流动等投资所形成的人的能力提高和生命周期的延长,也是资本的一种形式。舒尔茨得出人力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的结论,这对整个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解开了战后日本、德国乃至西方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之谜。

原动力

舒尔茨是最早研究经济发展理论的学者之一,与一般发展经济学家的观点不一样,他在经济发展策略上强调的不是工业,而是农业。传统的农业对经济的发展是做不出很大贡献的,但是现代农业则可以。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策略的成功与失败的比较中,可以看到,凡是推行“重工轻农的国家无不遭到极大困难,而给予农业足够重视的国家都取得较大的成绩”。农业也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奖励荣誉

由于舒尔茨在研究农业以及整个经济的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除诺贝尔经济学奖外,舒尔茨获得的其他奖励及荣誉还有:1972年被美国经济学会授予该会最高荣誉勋章——沃克奖章;从1952~1972年退休为止,一直膺选为芝加哥大学的查尔斯·哈琴逊特殊贡献教授;退休后仍被聘任为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

学术贡献

农业经济理论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济学家普遍重工轻农,他们把经济发展等同于工业发展,认为农业对经济增长无所裨益,甚至还拖了工业的后腿。舒尔茨坚决反对轻视农业的观点,在他看来,农业绝不是那么消极无为,相反,它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但舒尔茨同时也强调,对于经济增长,传统农业很难做出什么贡献,惟有现代化的农业,才能像发射卫星的助推器,推动经济腾飞。因此,如何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也就很自然地成了要讨论的中心问题。

传统农业究竟“传统”在哪里呢?舒尔茨认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竭力阻碍技术进步,压制工业发展,农民变革屡受打击后,思想被禁锢得像能发酵的死面疙瘩,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对技术创新失去兴趣。他们世世代代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技术水平长期在原地踏步,生产已经形成定局,不可能进一步增加产量。这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它的直接后果是生产率低,由此导致产出低,农民收入微薄,生产出来的东西,除了填饱肚子外,所剩无几。

但贫穷是否就意味着资源配置效率低呢?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许多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的观点,几乎是众口一词,他们认为,农民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农民既没有经济头脑,又缺乏管理知识,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因此,如果派专家深入到农村中去,把农民组织起来,帮助他们重新配置现有资源,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那么,效率可以大幅提高,产量也会随之增加,贫穷落后的农村就可以乌鸡变彩凤。舒尔茨的观点却与此针锋相对,他认为,即使在传统农业中,农民也并不愚昧,他们精明能干,锱铢必较,时刻盘算着怎样才能少投入,多产出,生产要素在他们手里,被配置得恰到好处,达到了最佳状态,即便是学识渊博的专家,也不可能再作哪怕是一小点改进。所以,企图通过重新配置现有生产要素,来改变传统农业,只能是一厢情愿。

既然传统农业中资源配置合理,那它为什么停滞落后,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呢?人们一般认为,这是因为农民铺张浪费,没有节约的习惯,特别是婚丧喜事大操大办,逢年过节山吃海喝,另外,缺少精明、善投资的企业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储蓄少,投资低。舒尔茨认为,投资低的现象的确存在,但其根源不在于储蓄少或缺少企业家,而在于投资收益率太低,刺激不了人们投资的积极性,结果传统农业就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机。

作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因素,新的生产要素有供给者,也有需求者。供给者开发新的生产要素,并提供给农民。由于气候、土地等条件的限制,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资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是拿来就可以用,而是要经过研究和改造,才能使之适应于传统农业社会,能够担当起这一重任者,就是新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利用现有的科学知识,生产出新的生产要素。因此,舒尔茨认为,是这些新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掌握着经济发展的“钥匙”。

一只巴掌拍不响,有了供给,还要有需求,农民是否愿意接受新的生产要素,关键是看是否有利可图,而一旦农民接受这些要素,就要学会如何使用,以便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这必然要求农民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天下没有免费午餐,获得知识和技能需要付出成本,从本质上看,它们就是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是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这是舒尔茨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他多次借鉴历史事实,来论证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例如他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伤痕累累,一片废墟,但它很快就摆脱了战争的阴影,重振往日雄风,这颇为出人意料。因为,在当时的经济学家看来,物质资本受到如此重创后,国民经济已经元气大伤,短期内很难恢复原状。他们没有估计到幸存下来的人力资本对经济恢复的巨大作用,因而对西欧经济前景过于悲观。相比之下,他们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潜力又估计过高,因为他们只考虑到物质资本的增加,而忽视了人力资本的匮缺,而后者又正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舒尔茨还指出,西欧早期工业化中,没有文化的劳动者的确功劳不小,但这是因为当时资本极为缺乏,而且技术水平低下。在今天,此路已经不通。如果农民素质跟不上物质资本的要求,传统农业不可能旧貌换新颜。他做了一个设想:如果像印度这样的穷国,在一夜之间获得了美国那样先进雄厚的物质资本,那么仅靠现在技术水平和知识储备,印度农民能应用自如吗?显而易见,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的鸿沟实在太大,有了金刚钻,没那手艺,照样揽不了瓷器活。

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学校教育是最大的一块。当农业是依靠开辟新土地,拓宽市场而增长时,学校教育起不了多大作用,但当技术进步成为推动农业前进的主要力量时,学校教育就至关重要。如果不大力兴办教育,1870~1900年丹麦的农业就不可能出现飞跃,日本今天的高科技农业,也只能是海市蜃楼。按照成本收益分析,初等教育最为有利,因为成本最低,而学生完成初等教育后,就不再是睁眼瞎,他们能够读书看报,这可以大大降低普及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的成本。但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民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否则就会阻碍农业进步。

舒尔茨乐观地指出,农业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已不容置疑。但是,政府必须向农业投资,这不仅要注意投向,还要对农民给予指导和鼓励。“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鼓励,农民将把黄沙变成黄金。”

人力资本理论

首先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并对经济发展动力做出全新解释的是舒尔茨。他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研究中发现,促使美国农业产量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劳力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技能与知识的提高。同时,他发现工人工资大幅度增长中有一部分尚未得到解释。他将这一部分归功于人力投资的结果。于是,舒尔茨在1960年提出人力资本学说,其中心论点就是,人力资源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比物质资本的增加重要得多。同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被称作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证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所谓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指的是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概念和管理方法的一种资源总称。它的最主要特点是人力资源天然属于个人,可以交易。而企业,就是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一种契约关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人力因素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一些经济学家不再满足于把劳动力看做是一种被动的、只能为资本所雇佣的要素,而是提出了劳动同样是资本的看法。

其一,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超过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是有相互关系的,认为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相对投资量,主要是由收益率决定的。收益率高说明投资量不足,需要追加投资;收益率低,说明投资量过多,需要相对减少投资量。当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二者间投资收益率相等时,就是二者之间的最佳投资比例。在二者还没有处于最佳状态时,就必须追加投资量不足的方面。当前相对于物力投资来说,人力资本投资量不足,必须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其二,人力资本在各个生产要素之间发挥着相互替代和补充作用。舒尔茨认为,现代经济发展已经不能单纯依靠自然资源和人的体力劳动,生产中必须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增加脑力劳动者的成分,以此来代替原有的生产要素。因此,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会更多地代替其他生产要素。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对农民的教育和农业科学研究、推广、应用,可以代替部分土地的作用,促进经济的增长。

其三,具体数量化计算。进一步加以证明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舒尔茨运用自己创造的“经济增长余数分析法”,测算了美国1929~1957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约有33%是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做出的贡献。

教育促进经济增长是通过提高人们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的具体方式实现的。所谓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是指人们对于经济条件的变化、更新所作出的反映及其效率,即人们根据经济条件的变化,重新考虑合理分配自己的各种资源,如财产、劳动、金钱及时间等。舒尔茨称这种“分配能力”为处理不均衡能力。这种能力的取得与提高,主要是由于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的作用。这种“分配能力”可以带来“分配效益”,从而促进个人或社会的经济增长,增加个人和社会的经济收入。

主要著作

舒尔茨的主要著作有:

《关税对大麦、燕麦、玉米的影响》(1933年);

《训练和充实农村地区社会性工作者》(1941);

《改变农业》(1943);

《农业生产和福利》(1949);

《人力资本的投资》(1960)等。

在发展经济学方面,其代表作有:

《改造传统农业》(1964);

《不稳定经济中的农业》(1945);

《农业的经济组织》(1953);

《世界农业中的经济危机》(1965);

《经济成长和农业》(1968)。

7388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