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K
2820
乌苏里貉
原产于东亚。饲养历史悠久。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长白山、三江平原等地,经过长期选择培育,逐渐形成优良的地方品种。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开展乌苏里貉家养繁殖研究,1988年12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部组织鉴定并命名。2002年,被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列为地方品种。2012年,被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特种畜禽志》。
吻部灰棕色,两颊横生有淡色长毛;头部两侧在眼的周围(尤其是眼下)生有黑色长毛,突出于头的两侧,构成明显的“八”字型黑纹,常向后延伸到耳下方或略后;背毛基部呈淡黄色或略带橙黄色,针毛尖端呈黑色;两耳周围及背毛中央掺杂较多的黑色针毛梢,从头顶直到尾基部或尾尖,形成界限不清的黑色纵纹;体侧色较浅,呈灰黄色或棕黄色,腹部毛色最浅,呈黄白或灰白色,绒毛细短,没有黑色毛梢;四肢毛的颜色较深,呈黑色或咖啡色,个别呈黑褐色;尾的背面为灰棕色,中央针毛有明显的黑色毛梢,形成纵纹,尾腹面较浅。四肢短而细,趾行性,前后足均有发达的趾垫,无毛,爪粗短,不能伸缩。
公貉适宜繁殖年龄为1~3岁,母貉为1~4岁,公母比例为1∶3~4。季节性发情,发情期在2~4月,采取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方式配种,受配率在93%以上。妊娠期60±2.53天,胎平均产仔8±2.13只,繁殖成活率在88%以上,哺乳期45~60天。仔貉出生重120±20.69克,断奶体重1370±342.02克,11~12个月龄体成熟,8~10个月性成熟。成年公、母貉体重分别为7.5±0.89千克和6.6±0.8千克;体长分别为60~85厘米和50~80厘米,尾长17~18厘米。 貉皮针绒毛丰厚,保暖性好,加工品毛绒飘逸,坚韧耐磨,为良好的制裘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