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
平遥(见平遥县)是中国古代城市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方面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墙、镇国寺和双林寺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1处。此外,还有保存完整的民居院落400余处。
平遥古城墙始建于公元前827~前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在原城基础上扩建,筑为现存规模。以后有过10余次的修葺。康熙四十二年(1703)筑四面城楼,使城墙更加壮观。古城平面呈方形,城壕堑阔10米,城墙周长6100余米,高10米,墙顶宽3~6米,底宽9~12米。墙身素土夯筑,外包砖石,顶部青砖铺墁,内向设泄水渠道。城墙东、西、北面为直线,南部随中都河蜿蜒而筑成弯曲状。四角原有角楼,现均失存。开六门,门外筑瓮城。城墙外侧筑有马面窝铺72个,城墙上有垛口3000个,取孔子弟子、贤人之数。城墙上还建魁星楼、文昌阁、点将台,城外有护城河。平遥城墙造型美观,防御设施齐备,经1981年重修后,为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之一,是研究中国古代筑城之制的珍贵资料。
平遥古城面积420公顷,以南大街为轴线,按中国传统城市布局。明建清修的市楼居全城中央,古朴清雅,为古城最高建筑;四大街、八小街构成“干”字形商业街;左有城隍庙、文庙、道观,右有县衙署、武庙、寺院,呈对称格局。整个城市基本保持了明清时代的完整旧貌,现存重要古建筑有金建文庙大成殿、元建明修清虚观和明建清修城隍庙等。平遥曾是晋商聚集地,经济繁荣。城里拥有许多豪宅大院,街巷门面齐整,城内街巷名称尚存明清时旧名。街道旁有众多明清票号、钱庄、当铺、布庄、烟店等,像“日升昌”“百川通”等票号院落,仍为原有建筑布局和风貌。平遥民居多为严谨的四合院形式。一般正房为3间或5间,拱券式砖结构,前部加木结构披檐、柱廊,平屋顶有的上设照壁、风水楼,厢房及倒座等次要房间为木构坡向内院的瓦屋。这种窑洞式结构坚固,冬暖夏凉。每户都筑有高大的院墙,临街大门有雕刻精细的垂花门,门上大多有题额。有的宅门外还立有上马石、拴马柱,石雕精美,形成了华丽的民居群落。与城墙相互衬托,古城风貌依然可见。
镇国寺位于古城东北12千米的郝洞村北。全寺由二进院组成,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寺中的万佛大殿是具有唐代风格的五代建筑,为中国现存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殿内有五代泥塑佛教造像。双林寺位于县城西面6千米的桥头村外,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现存殿宇多为元、明建筑,以明代彩塑著称。 平遥的民俗文化和地方特产丰富,喜庆节日盛行高跷、肩人、花鼓、龙灯。推光漆器制作家具,描金重彩,工艺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