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吹奏乐与锣鼓乐有机结合的大型民间器乐合奏乐种。其结构宏大,格调高雅,是中国传统器乐的典型代表,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西安鼓乐源于唐代燕乐,之后又融入了宫廷音乐,过去曾是皇帝出游时演奏的艺术类型,现已流入民间,至今仍沿用唐代和宋代流传下来的非标准字乐谱(俗字谱或工尺谱)的记录方法。根据不同仪仗、仪式和曲目,可分为“行乐”与“坐乐”两种演奏形式。此外,还有在庙会中男声合唱的声乐部分,称为“念词”。西安鼓乐常依附于民间庙会、祈雨、朝山进香、寿丧等仪式活动,以传统韵曲方式传承,即通过吟唱传授曲目。
西安鼓乐使用笙、风笛、锣、鼓、竹板等各种传统乐器演奏,其中鼓中最明显的乐器有左鼓、战鼓、越鼓、斗鼓、单面鼓、高坝鼓,西安鼓乐是锣鼓和管乐器的结合,是一种以鼓乐为主导的表演和音乐编曲风格。鼓乐团由30~50人组成,其成员包括农民、教师、退休工人、学生等社会各阶层人士。音乐通过严格的师徒关系代代相传。现在,各乐社尚保留有乐谱100余册,曲目3000余首,套曲40多部。
西安鼓乐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其音乐宏大,崇尚精致和庄重,是中国音乐气质技术理论的集中体现,通过音乐创作和表演传承,保留和贯彻了中国传统音乐节奏的形式和特点;其曲式结构对研究中国民间音乐、发扬民族优秀音乐传统、建立新的民族音乐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其内容丰富多彩,具有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 西安鼓乐赖以生存的民间人文环境如民间庙会等正在逐步消亡,其生存土壤正在消失,加之老艺人相继谢世,后继乏人,西安鼓乐濒临灭绝,亟待抢救和保护。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西安鼓乐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