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洛亚
玛洛亚(Maloya)是法属留尼汪岛上的标志性音乐流派之一,多使用打击乐器,编曲多采用呼叫、回应的结构。 玛洛亚是由甘蔗种植园中的奴隶创造的,他们来自不同地区——马达加斯加、非洲大陆、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奴隶结束了辛苦的工作后,以歌舞的形式表达对家乡的思念、获取生活的快乐。玛洛亚融合了不同种族的不同文化特色后应运而生,成为当地的一项“混血艺术”。比如歌唱时用的克里奥尔语(Creole),原意就是“混合”,是由英语、法语、葡萄牙语和非洲语言混合并简化而产生的。
起初,玛洛亚是一名独奏者(或独唱者)与合唱的对话,以打击乐器进行伴奏,既有单独表演,又有合作形式,每个人都有表演机会。乐器主要依靠岛屿就地取材,例如,将甘蔗花茎掏空,填充进番红花的种子,制成扁平的拨浪鼓;将酒桶两头钉上牛皮,制成低音鼓;用葫芦做共鸣箱,制成一种长长的单弦琴弓,用金属棒敲击演奏,此外,还有用棍子击打表演的笛子等。
玛洛亚诞生伊始,奴隶们多以该歌舞形式自娱自乐、排遣寂寞,或是祭拜祖先;而后,在歌词中逐渐体现了他们对奴隶主、奴隶制度的不满和抗议,并表达了对人权和自由生活的向往。今天的玛洛亚包含了从文本到乐器(非洲手鼓、合成器、鼓等乐器传入)的各种形式。在舞台上,玛洛亚由专业和半专业的艺术家表演。它融合了更多的音乐形式,如摇滚、雷鬼(源于牙买加的流行音乐)、爵士乐,也赋予了更多的时代灵感,成为岛屿的文化象征。
留尼汪岛上所有的文化、政治和社会事件都伴以玛洛亚表演,该艺术形式也因此成了政治形态的媒介。如今,有记载的、活跃的玛洛亚演出团体多达300个,其表演随处可见,当地也设有艺术学校和相关专业以促进这项传统的流传。作为国家的一种文化认同、文化融合的范例和模式,以及一种道德标准,玛洛亚随着社会变化,主要传承人和崇敬这种音乐舞蹈的年长者逐渐减少,其生存状态受到威胁。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玛洛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