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胸佛法僧
摘要:紫胸佛法僧别名燕尼佛法僧,为佛法僧目、佛法僧科、佛法僧属鸟类,原产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及阿拉伯半岛南部,包括博茨瓦纳、肯尼亚、安哥拉、博茨瓦纳、布隆迪、刚果、埃塞俄比亚等国。栖息于广阔的林地及大草原、高山、平原、江河湖泊周围,居民居住点附近的园林、田野也可见到。1766年命名,共2个亚种。博茨瓦纳、肯尼亚国鸟,属中等攀禽,典型羽色为蓝、紫、绿色。喙粗壮而宽,呈锥形但先端微下弯具钩。翅长而尖,尾长,多为... [阅读全文]
摘要:紫胸佛法僧别名燕尼佛法僧,为佛法僧目、佛法僧科、佛法僧属鸟类,原产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及阿拉伯半岛南部,包括博茨瓦纳、肯尼亚、安哥拉、博茨瓦纳、布隆迪、刚果、埃塞俄比亚等国。栖息于广阔的林地及大草原、高山、平原、江河湖泊周围,居民居住点附近的园林、田野也可见到。1766年命名,共2个亚种。博茨瓦纳、肯尼亚国鸟,属中等攀禽,典型羽色为蓝、紫、绿色。喙粗壮而宽,呈锥形但先端微下弯具钩。翅长而尖,尾长,多为... [阅读全文]
摘要:棕斑鸠别名蓝肩斑鸠,为鸽形目、鸠鸽科、珠颈斑鸠属鸟类,原产于亚洲、非洲部分地区,包括伊朗、俄罗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巴勒斯坦、叙利亚、澳大利亚以及中国新疆等地,主要栖息于沙漠、半沙漠中的绿洲和矮树丛地区,以及农田、耕地、村庄、城镇公园、果园等人类居住环境。1766年命名,共6个亚种。整个头和颈淡粉红色,头顶和前额较暗,颏、喉较淡,尾长而翼短,与灰斑鸠区别在体型较小,无黑色颈环,色彩较... [阅读全文]
摘要:棕背伯劳别名海南鵙、桂来姆、大红背伯劳,为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鸟类,原产于亚洲东南部、北美洲亚热带及热带地区。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均有分布。野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包括次生阔叶林和混交林的林缘地带,有时也到园林、农田、村宅河流附近,活动。1758年命名,共11个亚种。繁殖期间常站在树顶端枝头高声鸣叫,不断重复的哨音,并能模仿红嘴相思鸟、黄鹂等其他鸟类的鸣叫声,鸣声悠扬... [阅读全文]
摘要:棕背田鸡别名黑尾苦恶鸟,为鹤形目、秧鸡科、苦恶鸟属鸟类,原产于亚洲中国、不丹、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野生于海拔1000-3600m的丘陵和林缘地带,有时也出现在林中草地和河流两岸的沼泽及草地上。1872年命名。啄食时动作迅速,双翅下垂,尾竖立并频繁摆动,也能在人类生活区附近的开阔地觅食。2021年列为我国2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常黄昏活动,躲躲闪闪。不善鸣叫,即使在繁殖季节也比较安静... [阅读全文]
摘要:棕腹鸫为雀形目、鹟科、鸫属鸟类,原产于南美洲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乌拉圭,栖息于树木繁茂地区、次生林、森林边缘、灌丛、稀树草原,也出现在农耕区、村庄、空旷地、公园、花园,包括城市所在的市区和郊区的草坪上。在干旱地区,活动局限于水源附近。在玻利维亚从海平面到海拔2200米,在巴西南部可以上达海拔2600米的高度。1818年命名,共2个亚种。巴西国鸟之一,也是巴西东南部最常见的鸟类。是小型鸣... [阅读全文]
摘要:棕榈凤头鹦鹉别名椰子金刚、棕树凤头鹦鹉,为鹦形目、凤头鹦鹉科、棕榈凤头鹦鹉属鸟类,原产于亚洲南部、大洋洲北部,巴布亚新几内亚与周围的岛屿、澳大利亚昆士兰的约克角半岛北部地区、印度尼西亚部分地区。多栖息于热带雨林或森林边缘地带、开阔的稀树草原等地带。1788年命名,共3个亚种。因人工繁殖较困难,加之盗捕猖狂,种群数量已受到威胁。大洋洲最大的鹦鹉,顶冠如波峰缕缕,耸立在头顶,颇为壮观。巨大的鸟喙仅次于... [阅读全文]
摘要:棕榈鹡为雀形目、棕榈鹡科、棕榈鹡属鸟类,原产于南美洲多米尼加共和国的伊斯帕尼奥拉岛、戈纳夫岛,海蒂。多米尼加国鸟,喙粗壮,上部体羽呈绿褐色,下部带白色,有暗色条纹。常成群觅食浆果和花。筑巢方式非常特别,很多同类在一株树上筑公共的大巢,每对鸟各有一个入口与巢室,最多可栖息达30对鸟。科目分类:雀形生存环境:灌丛颜色分类:褐色_绿色性情分类:鸣禽最大体型:21cm迁徙类型:留鸟寿命年限:15年适宜温度... [阅读全文]
摘要:棕面莺:别名棕脸鹟莺,为雀形目、鹟科、鹟莺属鸟类,原产于亚洲南部,中国(华中、华南、云南)、孟加拉、不丹、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等地。野生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常绿林及竹林密丛,常在树林和竹林上层,也在林下灌木和林缘疏林中活动。1854年命名,共3个亚种。我国较为常见的留鸟。其色彩亮丽,很有特色。频繁在树枝间飞来飞去,多在空中飞翔捕食。繁殖期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其他季节亦成群,有时也和... [阅读全文]
摘要:棕头鸥为鸥形目、鸥科、鸥属鸟类,原产于亚洲中部、南部、东南部。繁殖于亚洲中部,冬季至印度、中国、孟加拉湾及东南亚越冬。我国繁殖于青藏高原,云南有越冬。繁殖期间栖息于海拔2000-3500m的高山和高原湖泊、水塘、河流和沼泽地带,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岸、港湾、河口及山脚平原湖泊、水库和大的河流中。1840年命名。我国较为罕见,但地方性常见于繁殖地点(如青海湖)。常成群活动,群体防御能力很强,尤其是在... [阅读全文]
摘要:棕头燕八哥别名棕头牛鹂、褐头牛鹂,为雀形目、拟黄鹂科、牛鹂属鸟类,原产于北美洲亚热带至温带地区。野生于海拔500-800m的低山丘陵、开阔平原、疏林草甸、河谷阔叶林、林缘灌丛。1775年命名。南部地区个体为留鸟,北部个体在冬季迁徙到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在3-4月返回夏季的栖息地。该属鸟类经常伴随家畜,尤其常在牛群附近出现,所以又被称为牛鹂。巢寄生鸟类,在美国被被视为一种害鸟。它会把卵产在其他小型鸟类... [阅读全文]
摘要:棕头鸦雀别名棕头雅雀,为雀形目、莺科、鸦雀属鸟类,原产于亚洲东部及东南部,中国、俄罗斯、朝鲜、越南北部和缅甸东北部。我国分布较广,东北、东部、中部及长江以南各省均有分布。野生于海拔1500-2000m的中低山阔叶林和混交林林缘灌丛地带,冬季多下到疏林草坡、竹丛、矮树丛、高草丛、果园、庭院、公园、苗圃和芦苇沼泽,一般不进入茂密的大森林内。共9个亚种。我国很常见的留鸟。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秋冬季节有时... [阅读全文]
摘要:棕臀稚冠雉别名棕臀小冠雉,为鸡形目、凤冠雉科、稚冠雉属鸟类,原产于南美洲北部的热带地区,包括哥伦比亚、格林纳达、圣文森特、格林纳丁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委内瑞拉。栖息于密林中,是鸡形目中树栖性最强的类群。1847年命名,共2个亚种。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两种国鸟之一,中大型雉类,体结实,喙短,呈圆锥形,适于啄食植物种子。翼短圆,不善飞。脚强健,具锐爪,善于行走和掘地寻食,跗蹠后缘具距。有卷曲冠羽,故得名... [阅读全文]
摘要:棕尾虹雉别名九色鸟、绿尾虹雉,为鸡形目、雉科、虹雉属鸟类,原产于亚洲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尼泊尔、不丹、印度东北部和缅甸北部,我国分布于西藏南部和东南部。是典型的高山鸡类,生活在海拔2500-4500m之间,终年被云雾笼罩着的高山针叶林、高山草甸和杜鹃灌丛之中。白天活动,晚上栖于陡峭的岩石上或杜鹃灌丛中。1790年命名,无亚种。尼泊尔国鸟,又名九色鸟,非常美丽,尤其是雄鸟色彩极为绚丽,头顶有... [阅读全文]
摘要:棕灶鸟为雀形目、灶鸟科、灶鸟属鸟类,原产于南美洲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栖息于海拔3500m以下的热带稀树草原、次生丛林、草坪灌丛、牧场耕地、公园和花园,通常在河流,湖泊和池塘等水域附近生活。栖多集群生活及繁殖。1788年命名,共5个亚种。阿根廷国鸟,其圆拱形似面包烤炉的泥巢,筑巢精巧、独具特色、技艺高超,深受阿根廷人的偏爱,喻其为面包师。绝大多数鸟类使用嫩枝搭建巢穴,相比之下,南... [阅读全文]
摘要:钻石鸟别名斑钻石鸟,为雀形目、斑啄果鸟科、钻石鸟属鸟类,原产于大洋洲澳大利亚特有鸟类。野生于当地的桉树林中,在澳大利亚森林生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树洞中、建筑物的裂缝内营巢,或在沙岸、平地挖隧洞。体型很小,是澳大利亚体型最小的鸟类之一。尾巴很短,呈短截状,喉和腰呈黄色。其黑色的背部、头部羽毛,点缀着钻石般的亮白色斑点,如同夜空中闪亮的星星一般,极为美丽。科目分类:雀形生存环境:灌丛颜色分类:黑色...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