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白海豚
摘要:动物界(Animalia)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哺乳纲(Mammalia)鲸目(Cetacea)齿鲸亚目(Odontoceti)海豚科(Delphinidae)白海豚属( Sousa )的一种。别称印太平洋驼海豚。中国的最早的发现记录是在唐朝。清朝初期,广东珠江口一带称它为卢亭,也有渔民称之为白忌和海猪。形态体粗壮,喙中等长,喙长而窄,与额隆间分界不明显... [阅读全文]
摘要:动物界(Animalia)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哺乳纲(Mammalia)鲸目(Cetacea)齿鲸亚目(Odontoceti)海豚科(Delphinidae)白海豚属( Sousa )的一种。别称印太平洋驼海豚。中国的最早的发现记录是在唐朝。清朝初期,广东珠江口一带称它为卢亭,也有渔民称之为白忌和海猪。形态体粗壮,喙中等长,喙长而窄,与额隆间分界不明显... [阅读全文]
摘要:泛指鲀形目中的鲀科鱼类。特别是东方鲀属鱼类的统称。俗称河鲀。河鲀鱼又称河豚鱼。中国各地叫法不一。南澳称乖鱼,汕头称花河鲀、包公,江浙称小玉斑、大玉斑、乌狼,胶东称挺巴、气鼓子鱼,河北称腊头鱼。形态鲀科鱼类体粗短,亚圆柱形;或体侧面观呈卵圆形,侧扁。尾柄圆锥形,或长圆锥形,或侧扁形,或平扁形。体侧下部两侧常具一明显的纵行皮褶。头和背部颇圆宽或稍侧扁。上下颌骨与齿愈合成4个牙板,具中间缝。鼻孔有或无,... [阅读全文]
摘要:属动物界(Animalia)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板鳃亚纲(Elasmobranchii)下孔总目(Hypotremata)的鱼类。俗称老板鱼、劳板鱼、魮鯆鱼、锅盖鱼等。中国古代称鳐鱼为文鳐、鯆(鳐类)、海鹞(魟类)等。自古即有记载,如《山海经》、李时珍《本草纲目》、屠本畯《闽中海错疏》等。形态鳐鱼鳃裂位于头部腹面... [阅读全文]
摘要: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鹦鹉螺亚纲、鹦鹉螺目、鹦鹉螺科。现存2属6种。具卷曲的外壳,壳内面隔片区分为32至36个简单而不等的壳室,鳃2对,具约90多条无吸盘的腕,眼简单无晶状体,无墨囊。动物体居于最后一个壳室,称为“住室”,其余壳室可以贮满空气,称为“气室”。动物能调节气室里空气的分量,使身体浮沉于海洋中。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 [阅读全文]
摘要:世界上已知最大型无脊椎动物。隶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头足纲(Cephalopoda)鞘亚纲(Coleoidea)管鱿目(Teuthida)大王鱿科(Architeuthidae)大王鱿属(Architeuthis)。又称大王乌贼、巨型乌贼、首席乌贼、霸王乌贼、巨型鱿鱼等。大王鱿这一学名源于最近的文献记录:为了避免中文名称使用上的混淆,卢重成等建议将惯用的鱿类中文名中含“乌贼”字样的种类统... [阅读全文]
摘要:一种生活在南大洋水域的磷虾。又称大磷虾、南极大磷虾。南极磷虾是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为鲸鱼、海豹、鱿鱼、冰鱼、企鹅、信天翁等生物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形态磷虾在外形上与人们所熟悉的对虾等甲壳动物相似,但个体一般比较小。南极大磷虾的体长可以达到6.4厘米,湿重达到2克。 分布及生物量南极磷虾在整个南极海域分布不均匀,其70%的生物量主要集中于南大洋大西洋扇区。1977~1986年,由十... [阅读全文]
摘要:一类具有色素体的单细胞植物。可单细胞生活,也可由若干细胞形成各式各样的群体。硅藻是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类群,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其种类数和生物量在近岸海域浮游植物中一般都占80%以上,其盛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并最终影响到渔业产量。海洋硅藻具有种类多、数量大、繁殖快等特点,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简史自1703年显微镜发明人... [阅读全文]
摘要:在海洋生物群落中,从有机物、细菌或浮游植物开始,经植食性动物至各级肉食性动物,依次形成的摄食者与被食者的营养关系。物质和能量经过海洋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所进行转换与流动,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一个基本过程。海洋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是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它们为浮游甲壳动物、软体动物、鱼类提供食料。植食性动物被一级肉食性动物所食,如海蜇、箭虫、海星等。一级肉食性动物又被二级肉食性动物(大型鱼类... [阅读全文]
摘要:海洋中有阳光透过、光合作用得以发生的水层。在真光层中,浮游植物或其他海洋植物可以充分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是水柱中支持净初级生产力的部分,海洋真光层大约有200米深。真光层的厚度随着季节、纬度、水体的浊度以及日光强度变化而变化。真光层内的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供海洋生物使用,同时存在的浮游动植物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因此,虽然真光层是海洋光巨大水体中很小的一层水体,但是却是最活跃的水层。真... [阅读全文]
摘要:在深海无光的热液、冷泉环境中,化能自养微生物作为初级生产者,而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捕食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又称深海食物链。深海黑暗食物链与普通食物链最大的区别是其能量来源不是太阳能,初级生产者也不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而是化能自养微生物。这些化能自养微生物利用热液、冷泉流体中硫化氢、甲烷、氢气等化合物的能量固碳,是整个黑暗食物链存在的基础。发现简史1977年,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加拉帕戈... [阅读全文]
摘要:海洋游泳动物周期性的定期、定向地从一个水域到另一个水域集群迁移的现象。洄游是生物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周期性运动,具有主动、定期、定向、集群等特点。洄游是生物长期以来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结果,通过洄游完成各重要生命活动。海洋动物洄游根据其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可划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①生殖洄游,又称产卵洄游。有些鱼类因为繁殖产卵的需求,每年定期从大洋进入浅海,或由外海向... [阅读全文]
摘要:有机碳通过海洋异养细菌的“二次生产”形成的有机碳→异养细菌→原生动物的传递,最终原生动物被浮游动物摄食再次传递返回经典食物链的过程。海洋中的有机碳大部分以溶解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另外还包括无法被动物直接摄食的小颗粒有机物,如细胞裂解碎片等。微食物环的概念最早由F.阿扎姆(Farooq Azam)等在1983年提出。海洋生态系统中,除了浮游植物→大型浮游动物→鱼类的经典食物链外,还存在以原生鞭毛虫为主... [阅读全文]
摘要:基督教圣诞节前夜。又称圣诞夜。平安夜是基督教圣诞节日的一部分。基督新教和天主教一般把每年的12月25日作为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节日,此前一天的晚上被称为平安夜或圣诞夜。东正教由于历法不同则在每年的1月6日或7日(即儒略历的12月25日)庆祝耶稣的诞生。圣诞假期一般从12月24日平安夜持续到来年的1月6日。在平安夜,通常每个基督徒家庭团聚在一起,摆设圣诞树、共进圣诞晚餐、互赠礼品。同时按照教会的传统,... [阅读全文]
摘要:人们往往认为12月25日的圣诞节和耶稣的诞生有关,然而事实上《圣经》中并没有提到过耶稣的具体出生日期。3世纪,罗马帝国在当时尚未接受基督教,但是他们会在12月25日这天庆祝太阳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的诞辰,太阳神也是罗马国教众神之一。这一天又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罗马人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392年,狄奥多西在位时期,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440年,罗马教廷正式... [阅读全文]
摘要:众所周知,圣诞节是庆祝圣婴耶稣基督降临人间的节日,是西方基督教最重要的节庆之一。大凡过年过节,人们都离不了吃吃喝喝。国人如此,外国人也概莫能外。西方人过圣诞节,同样讲究在圣诞夜准备一顿丰盛的大餐,同样是大鱼、大肉、大酒,“吃吃喝喝过大年”。圣诞大餐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那时的人们从12月17日开始、用长达一周的祭餐来欢宴农神——地球的主宰者。后来,罗马人的尼凯尔教会把一年一度的“农神祭宴”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