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26.3K
4692

宁夏古长城

宁夏长城全长1507公里,可见墙体517.9公里,敌台589座、烽火台237座、关堡25座,还发现了铺舍、壕堑、品字形窖等遗址。

基本信息

“宁夏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总结会议透露,可见墙体517.9公里,烽火台237座、关堡25座,还发现了铺舍、壕堑、品字形窖等遗址……”。但在宁夏长城资源调查队副队长周赟看来,仅有这样几个数据的报道远远不能穷尽宁夏长城的雄宏与神秘。

“有些长城遗址如果不是这次调查也许就永远深藏在崇山峻岭之中,有些发现常常连我们这些专业人员都激动和惊叹不已。因为其鲜为人知所以才弥足珍贵,因为一些长城段这一生只会见到一次,所以我们这些调查人员就像穷人家的孩子进了大观园,贪婪地拍摄近万张照片,用GPS采集了大量精确数据。在我看来,这次长城资源调查无异于一次宁夏长城秘境的精确探寻,基本查清境内长城的长度、位置、现状等。”周赟好像还没有摆脱调查长城时的痴迷状态。

因为是专业调查,调查队形成的文字记录可能不如游人笔者游记那样抒情而又诗意,但就是因为专业,刀刻般纪实手法和精确的数据一笔一画地勾勒出宁夏长城原生态。

宁夏境内古长城文化丰富,主要分东线、西线、北线和固原内边四道4部分,本文根据调查材料分述。

河东边墙

调查显示,宁夏明长城河东墙总长度为180公里,分布着敌台508座、烽火台67座、铺舍12座、城址7座。

宁夏河东边墙修筑于明成化十年,这段长城的走向,始于银川市兴庆区临河镇黄河岸边的横城村,于盐池县苟池东北3公里处进入陕西定边县的周台子。这道长城自清水营东,当地人又称为“二道边”。

嘉靖年间王琼等人修筑的边墙,其西段(即从横城到清水营一段)是沿用了成化年间的边墙。自清水营向东新筑边墙,一直到盐池的东郭庄村,与成化年间的边墙呈平行状态。其间距约5公里-10公里左右。这道边墙比成化年间所筑墙高壕深,因此又被称作 “深沟高垒”,当地村民将这道边墙称作“头道边”。

此外,为了防止河套的蒙古人进入银川平原抢掠,三镇总制刘天和于嘉靖十五年 (1536年)沿黄河东岸,“修筑长堤一道,顺河直抵横城大边,以截虏自东过河,以入宁夏之路”。这道长堤是河东边墙向北的延续,由于比河东边墙低矮,有如河堤,故而称作“长堤”。“陶乐长堤”现存长度为331米。从旧北长城的终点越河,自内蒙古自治区的巴音陶亥开始,南行过都思兔河进入陶乐境地,自陶乐境内沿黄河南下到达横城大边墙。这段长城修筑工程比较简单,加上紧靠河边,大多已被河水泛损,所留遗迹不多,现在高仁镇以南尚有遗迹可寻。

新发现的暗道残存长度1.5公里。位于盐池县东郭庄村长城段,第9-14号敌台之间的长城墙体外侧,此段壕沟宽9米左右、深1.6-0.8米左右。除个别地方保存稍好外,大部仅保留残迹。

此次在明长城的调查中,在 灵武水洞沟景区红山堡敖银公路长城缺口以西1300米处的长城外侧,发现了大量排列规整有序的“品”字形坑。虽已被风沙填平,但在地表之上的遗迹现象却呈现的十分清楚。这些“品”字形绊马坑,距长城边墙约50米,均随长城并行。“品”字形坑均挖置在地势比较开阔平坦,便于敌骑驰骋的地段,是为加强防守而设置。但在长城外侧的大部分地段,由于当初修筑长城大量取土时,就有意挖堑为障了。“品”字形坑南北共有三排,其前排和后排相互对直,中间一排与前后排相互错位后便形成“品”字形,在10×10米的范围内就分布有长方形坑14个。

河东新墙的深沟高垒位于长城外侧,沟宽2丈,深2丈,垒宽3丈,高1丈;沙土易塌处筑墙,墙高2丈多。整个工程采面分段施工完成。红山堡黑水以东50里,由参将史经率领200兵挖筑;毛卜剌堡以东24里,由都指挥吴吉、郑时率领3000挖筑;兴武营以东48里,由征西将军周尚文率12000 兵挖筑;安定堡以东17里,由参将王玑率领1200兵挖筑;红石崖至盐场堡47里,由游击将军彭械、指挥穆希周率领5000兵挖筑(齐之鸾《东关门记》)。

北线长城

北线长城西起贺兰山北,经惠农、大武口、平罗东至黄河西岸,嘉靖九年(1530年)修筑,古人称之为“山河之交,中通一路”。墙体长20公里,其中惠农的旧北长城近6公里。北长城起点掩映于田间坟头处仅存的几点土墙,成断续状,向东则踪迹全无。沙地处的北长城仅存地基,流沙掩埋情况较为严重。截至于与贺兰山山体中相接的枣儿沟处。

与平罗、大武口不同的是,惠农境内西侧贺兰山山体间山口不多,且基本没有可以直接贯穿东西的山口,故在此未发现沿山口间垒砌的墙体,仅在王泉沟处沿山体外侧的冲积扇台地处发现一道大致成南北向的土墙,即王泉沟长城,全长1054.2米,成直线状分布,墙体保存甚差,基本全部仅存底部残迹。

旧北长城位于红果子镇,平地处以夯土筑成,高山上则以石块垒砌,全长5836.4米,其中土墙3717.7,石墙2118.7米,是北线长城的主体,保存相对较好。

北长城段因后期破坏较重,敌台、烽火台遗迹很少,仅在惠农区发现5座烽火台,大武口发现4座敌台。发现壕堑1道,位于红果子镇、旧北长城北侧,南距墙体约3米左右,随墙体走向蜿蜒分布,全长4.566公里。

发现关堡遗址2座,即镇夷关和黑山营,其中前者为土筑,后者则为石砌。保存均不佳,坍塌破坏较重。

西线长城

西长城是指分布于贺兰山山间的长城墙体,即在便于贯穿通行的两山交界处直接以黄土夯筑、或用石块垒砌墙体相阻隔,而在群山高耸处直接利用山险。嘉靖十年(1531年)建筑,全长百余公里,分布着敌台70余座、烽火台130多座、狼烟台共计200余座,另外还分布着多处采石场、挡马墙、壕堑、山险墙。

由于西线长城分布于贺兰山山间,远离人类居住家园,保存的相对较好,墙体、敌台、烽火台、关堡,拦马墙、山险墙在此都能找见,囊括了宁夏长城所有雄伟和险峻,堪称奇迹,充分体现了长城是一个设施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西线长城主要沿各便于穿行的山口内修建有长城墙体,而在山体高耸处则直接利用山险,故此段墙体基本成断续状。墙体有两种,一种为夯土墙,见于山前冲积扇平地上。夯土墙是用黄沙土夹杂小石块分段板筑而成,每版长度多在2.2米左右。从断面来看,其夯筑方式是先在中心夯筑一道底宽1.5米的实心,然后再在实心两面外表筑以附墙,附墙宽度大致在2.5米以上。

另一种为石墙,主要分布于贺兰山较高的山体台地或山口之间,按其分布位置、功用等的不同分为石长城、山险墙、挡马墙等,基本全在内蒙阿拉善左旗境内。

敌台是连接于墙体上的供巡守士兵休息的建筑,呈方形覆斗状。由底向上逐渐收分,收分度多在5厘米左右。敌台筑造是采用就地取材的方法,在低处多用土筑,高山上则多用石砌。石砌敌台多位于贺兰山山间脊部,是以大块石块砌边、内侧以黄沙土与小石块混杂堆积填塞。外壁垒砌较为规整,壁面较平整,高耸壮观。

有一个神奇现象值得注意的,贺兰山山前台地上夯土敌台,由黄沙土夹杂小石粒夯筑而成,但现存夯体遗址却寸草不生。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中宁县的敌台(按《全国长城资源调查手册》中关于敌台的定义,即直接与墙体相连的台体)仅3座数量极为稀少,与全县广布的墙体比例极不协调。估计是在修筑一些敌台时候,是根据山川地势灵活而建,即将部分具有巡守监视作用的台体直接建于山体脊部,只是其位置脱离开墙体,故现将其归纳入烽火台一类。

烽火台分布于山顶部和平地高台处,多位于与独立的山脊之上,与长城墙体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独特的防御体系。分布于山顶的基本多为石块垒砌,平地的则多为黄沙土夹杂小石块夯筑。石块垒砌基本是用山体上丰富的石块资源为原料,就地取材建筑而成,其取材多是在山体外侧,这样即能采凿到可用之材,又能在山体上人为造成山险地带,有一举两得功用。

采石场多是分布于山脊高处烽火台的外侧山崖处,在将山体上偏外侧的岩块采凿下来,岩石用于垒砌烽火台,而岩体则成了人为的陡崖,从而起到了一举两得的功效。山险墙是直接利用山体,只是在局部山体相交的山口之间垒砌墙体。壕堑主要分布于地理宽漫的山前冲积扇平地处,是于夯土墙体西侧平地上直接掏挖成宽带状深壕,壕内挖出的石子泥块再堆砌在深壕东侧边缘而成高堑,南北两端与山体上的石砌长城相接。深壕最宽7米,深4米左右。

内边长城

固原市明朝内边长城主要是利用战国时期秦长城遗址修建的,战国秦长城在今西吉、固原、彭阳县境秦昭襄王时筑以防御匈奴族,今遗迹尚存,宁夏境内长约200公里。

目前,这段长城还没做详细调查。据了解,宁夏将继续在境内尚未调查的地区进行长城调查。这些地区为:北线银川市西侧贺兰山处出口间的墙体及题刻、关堡、烽火台等遗迹;西线的中卫市黄河以南地区;同心县下马关等地;固原市内边。届时,内边长城的神秘面纱将被揭开。


4692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标签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