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
摘要:波兰首都,全国最大城市,经济、文化和科学中心。位于华沙平原中部,跨维斯瓦河中游两岸。面积约515.4平方千米,人口179.07万(2019)。城市附近为波状起伏的冰碛平原,海拔90~116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1℃,1月平均气温−3.5℃,7月19.2℃。平均年降水量542毫米,2/3集中于夏季。13世纪末始建于维斯瓦河西岸。14世纪城市初具规模。15世纪成为马佐夫舍省首府,1611... [阅读全文]
摘要:波兰首都,全国最大城市,经济、文化和科学中心。位于华沙平原中部,跨维斯瓦河中游两岸。面积约515.4平方千米,人口179.07万(2019)。城市附近为波状起伏的冰碛平原,海拔90~116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1℃,1月平均气温−3.5℃,7月19.2℃。平均年降水量542毫米,2/3集中于夏季。13世纪末始建于维斯瓦河西岸。14世纪城市初具规模。15世纪成为马佐夫舍省首府,1611... [阅读全文]
摘要:加勒比地区国家。全称海地共和国。位于加勒比海大安的列斯群岛中的伊斯帕尼奥拉岛西半部,东与多米尼加相邻,西与古巴和牙买加隔海相望。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面积2.78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050万(2020)。全国共设10个省;省下设区,共42个区;区下设市镇,共144个市镇。首都太子港。国土由北部半岛、南部半岛和戈纳夫岛、托尔蒂岛等若干个小岛组成,环抱着戈纳夫湾。海岸线长1080多千米。境内多山,... [阅读全文]
摘要:以逐渐统一国际私法规范为目的的专门性政府间国际组织。1892年,在荷兰法学家T.M.C.阿塞尔的倡导和推动下,荷兰政府向欧洲国家发出召开制定统一的国际私法规则的国际会议的邀请。1893年9月12日,第一届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在海牙举行。从此,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在国际私法统一化进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历史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①从1893年第一届会议到1951年为第一阶段。会员国主要是... [阅读全文]
摘要:形成发育耸立在海蚀崖前的柱状岩石。海蚀柱一般是基岩海岸尤其是海岸岬角遭受海浪冲击掏蚀,完全与基岸分离,残留在水下海蚀台地上的石柱。海蚀柱的形态直立而陡峭(见图)。当岬角两侧裂隙都受到海浪的强烈冲蚀,首先形成海穹(海蚀桥),然后海浪继续冲蚀,海穹的规模越来越大,最后导致海穹顶部崩塌,形成一些奇特的、棱状的或塔状的海蚀柱。因此某些地方的同一海岬方向上,会出现两个以上的海蚀柱,一般高出海面数米或数十米。... [阅读全文]
摘要:多发育于低缓平坦海岸的一种堆积地貌,主要由粉砂和淤泥质组成。地势平坦,地貌单元单调,近岸河流外有废河道、牛轭湖、天然堤、沙丘等残留形态,近海处为盐沼洼地平原,土壤碱性,植物稀疏,仅有一些耐盐碱植物。沿岸常有贝壳堤。形成发育海积平原作为堆积地貌的一种,需具备堆积地貌形成的基本条件,即具有丰富的物质供应、适宜的地形条件和水动力条件。海岸带砾石滩、沙滩及泥滩等,在适宜条件下,扩展延伸为广大平坦地面而形成... [阅读全文]
摘要:基岩海岸海蚀崖前形成的微微向海倾斜、稍上凸的基岩平台。又称浪蚀台、磨蚀台。海蚀台是由于海岸受海蚀,海蚀崖不断后退而形成。其宽度随海蚀崖的后退而加大,与波浪作用强弱有关。一般在岬角处波浪作用较强,海蚀台宽度也较大。由特大暴风浪作用形成的平台,为现代海岸的组成部分,而正常风浪作用下形成的海蚀台,一般位于平均海平面附近,为潮浸带的组成部分。地貌特征海蚀台表面很不平坦,其上常覆有沙、砾等海积物,或残留有较... [阅读全文]
摘要: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类型根据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不同,货币政策可分为3种类型:①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以扩大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功能在于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社会总需求。其实施条件是社会总需求不足而有效供给过剩。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大货币乘数,增... [阅读全文]
摘要:中国七大江河之一。又称沽河。海河水系由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以上河系为海河北系)、大清河、子牙河、漳卫南运河、黑龙港水系和海河干流(以上河系为海河南系)组成,各水系呈扇形分布。也常把独流入海的徒骇马颊河、滦河水系划归海河流域。按发源于太行山的最长的漳卫河河源为起算点,全长1090千米,其中干流仅指天津以下至大沽的一段,长仅74千米。流域位于北纬35°~43°、东经112°~120°,流域... [阅读全文]
摘要:流传于中国黑龙江省赫哲族聚居区的一种曲艺说书形式。赫哲族是中国满-通古斯语族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黑龙江省境内的松花江下游,自松花江至乌苏里江的右岸及乌苏里江的西岸,该民族人民具有口头创作、造型艺术、音乐等才艺。赫哲族伊玛堪最迟于清末明初,在神话、传说、故事、民歌、萨满歌、祝辞的基础上就已经产生,成为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也是当地传统文学的经典形式。 赫哲族伊玛堪的表演大体上以说为主,以唱... [阅读全文]
摘要:介绍叙利亚水利工业遗产。坐落于叙利亚哈马的奥龙特斯河上,由17个用于灌溉的水车组成。最高的水车直径21米,最小的水车直径7米。哈马水车属于下射式类型,由下面流动的水驱动水车旋转。在水车的作用下,奥龙特斯河中的水被抽取上来,并通过渡槽输送到农田和人们的家中。 哈马水车的历史可追溯到13~14世纪,它们是当时主要的灌溉工具。20世纪30年代起,哈马水车与由汽油或柴油发动机驱动的新型灌溉泵展开... [阅读全文]
摘要:介绍(1905-07-29~1961-09-18) 联合国第2任秘书长(1953~1961)。生于瑞典荣彻平,卒于刚果。18岁中学毕业,进入乌普萨拉大学,主修法国文学史、社会哲学和政治经济。两年后以优异成绩获文学学士学位。1933年,获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政治经济学助理教授。1936年,被任命为瑞典财政部常任国务秘书。1941~1948年,兼任国家银行董事长。1947年,被派到... [阅读全文]
摘要:介绍印度尼西亚东北部的岛间海。地理坐标为南纬1°,东经129°。东界为伊里安岛西部、极乐鸟半岛的西海岸,西界为哈马黑拉岛。北临太平洋,西南与马鲁古海相通,南隔米苏尔岛与塞兰海相邻。 海域内地形复杂,包括许多独立的盆地和山脊。北部与太平洋连通的哈马黑拉海峡较窄(40千米),且海峡宽度随深度增加不断变窄;在400米水深处,海底地形已经将哈马黑拉海和太平洋隔开。南部与马鲁古海相连,海峡最大深度... [阅读全文]
摘要:介绍由撒哈拉沙漠吹向几内亚湾沿岸的干燥大陆信风。“哈马丹”一词来自契维语haramata(炎热)。哈马丹风携带大量粉尘,季节性地出现在西非几内亚湾沿岸。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哈马丹风吹向西非几内亚湾沿岸,乍得盆地博德莱凹陷则是提供沙尘的主要源区。 哈马丹风的源地是炎热干燥的撒哈拉沙漠中心。撒哈拉沙漠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而成为世界上最干燥地区之一,形成了性质干热的热带大陆气团。... [阅读全文]
摘要:介绍伊朗西部城市,哈马丹省首府,古城和古都之一。位于国境西部,东北距首都德黑兰300千米,依阿勒万德山东北麓,加雷河上游一支流的左岸,海拔2207米。公元前1000多年已见记载,《圣经》作阿赫梅塔。公元前7~前6世纪,先后为米底王国(公元前705~前550)的首都和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前330)的夏都,当时名埃克巴塔纳。“哈马丹”一名来自古波斯语“Hamagtana”一词,意为“... [阅读全文]
摘要:介绍叙利亚西北城市,哈马省首府。位于阿西河(旧名奥隆特斯河)西岸,海拔340米。南距首都大马士革180千米。城名出于古腓尼基语,原义“城堡”。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赫梯帝国时代已形成聚落,公元前3世纪即作为附近农耕地区的中心而成为集镇,并逐渐发展为城市。因地处小亚细亚与地中海东岸以及远到埃及的往来通衢,历遭亚述、波斯、塞琉西、罗马、拜占廷、阿拉伯、十字军和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人口124万(201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