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雪
摘要:在深海中,由有机物所组成的碎屑像雪花一样不断沉降的现象。简称海雪。海洋雪主要由有机物碎屑所组成,起源于海洋上部透光层有机物的生产活动。主要包括死亡和腐烂的动植物(浮游生物)、粪便颗粒及其黏附的细菌等。海洋雪看起来像雪花一样的白色绒毛。海洋雪的大小差别很大,多为50~1000微米,但也有更大的厘米级颗粒。已有证据表明当浮游植物水华衰落时,大量的有机聚集体内部的营养物质快速再生对其维持比周围海水更高的... [阅读全文]
摘要:在深海中,由有机物所组成的碎屑像雪花一样不断沉降的现象。简称海雪。海洋雪主要由有机物碎屑所组成,起源于海洋上部透光层有机物的生产活动。主要包括死亡和腐烂的动植物(浮游生物)、粪便颗粒及其黏附的细菌等。海洋雪看起来像雪花一样的白色绒毛。海洋雪的大小差别很大,多为50~1000微米,但也有更大的厘米级颗粒。已有证据表明当浮游植物水华衰落时,大量的有机聚集体内部的营养物质快速再生对其维持比周围海水更高的... [阅读全文]
摘要:海洋生态系统中由有机物生产、消费、传递、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构成的碳从表层向深层的转移。海洋生物泵是以一系列的生物作为介质,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之后在食物网内转化、输送及沉降从而将碳从海洋真光层转移到深海底中的过程。另外,某些海洋生物的细胞壁或外壳中的不溶解性碳酸钙成分在被摄食消化后形成的残留物会沉降、堆积到海底,形成碳酸盐泵。大气CO2在海水中的溶解吸收是通过... [阅读全文]
摘要:大洋洲新西兰的少数民族。人口约76万(2018),其中约62万分布在新西兰,约13万分布在澳大利亚,约1万人分布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属南方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使用毛利语,属南岛语系波利尼西亚语族,文化亦属波利尼西亚系统。有新创文字,用拉丁字母拼写。信仰多神,崇拜领袖,有祭司和巫师,禁忌甚多。相传毛利人的祖先系10世纪开始由波利尼西亚中部的社会群岛迁来。族谱世系可以追溯20多代。迁入... [阅读全文]
摘要:澳大利亚土著毛利人的一种舞蹈。源于捕猎生活,以模仿袋鼠的姿态为主。在盛大节日时,土著首领和部落成员齐跳袋鼠舞。1901年4月4日,研究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学者B.斯宾塞(Baldwin Spencer,1860~1929)最早拍摄照片记录下澳大利亚土著的袋鼠舞。随着毛利文化的广为人知,这种舞蹈在整个大洋洲乃至世界部分地区流传开来。跳袋鼠舞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人过圣诞节的一项节日习俗和娱乐方式。圣诞节晚上... [阅读全文]
摘要:基督教圣诞节前夜。又称圣诞夜。平安夜是基督教圣诞节日的一部分。基督新教和天主教一般把每年的12月25日作为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节日,此前一天的晚上被称为平安夜或圣诞夜。东正教由于历法不同则在每年的1月6日或7日(即儒略历的12月25日)庆祝耶稣的诞生。圣诞假期一般从12月24日平安夜持续到来年的1月6日。在平安夜,通常每个基督徒家庭团聚在一起,摆设圣诞树、共进圣诞晚餐、互赠礼品。同时按照教会的传统,... [阅读全文]
摘要:圣诞老人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传说他会在平安夜乘坐9头驯鹿拉着的雪橇去走访千家万户,给孩子们分送精美的礼物。给圣诞老人拉雪橇的9头驯鹿都有自己的名字:猛冲者、跳舞者、欢腾、悍妇、彗星、丘比特、大人物、闪电和红鼻子鲁道夫。其中红鼻子鲁道夫担任引路的领头者,它明亮的鼻子像灯塔一样穿透迷雾,不论遭遇到什么样的雨雪风霜,都不能阻止它们前进的步伐。“车夫”驯鹿在圣诞节的传说中,人们为什么会选中驯鹿这... [阅读全文]
摘要:人们往往认为12月25日的圣诞节和耶稣的诞生有关,然而事实上《圣经》中并没有提到过耶稣的具体出生日期。3世纪,罗马帝国在当时尚未接受基督教,但是他们会在12月25日这天庆祝太阳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的诞辰,太阳神也是罗马国教众神之一。这一天又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罗马人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392年,狄奥多西在位时期,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440年,罗马教廷正式... [阅读全文]
摘要:众所周知,圣诞节是庆祝圣婴耶稣基督降临人间的节日,是西方基督教最重要的节庆之一。大凡过年过节,人们都离不了吃吃喝喝。国人如此,外国人也概莫能外。西方人过圣诞节,同样讲究在圣诞夜准备一顿丰盛的大餐,同样是大鱼、大肉、大酒,“吃吃喝喝过大年”。圣诞大餐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那时的人们从12月17日开始、用长达一周的祭餐来欢宴农神——地球的主宰者。后来,罗马人的尼凯尔教会把一年一度的“农神祭宴”改... [阅读全文]
摘要:世界上较大的珊瑚环礁岛。位于基里巴斯东部,由一个个珊瑚岛相接而成。陆地面积364平方千米,中间有一个335平方千米的礁湖。因1777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在圣诞节发现此岛,故名“圣诞岛”。1957年5月15日,英国曾在这里进行热核试验。基础设施在基里巴斯各岛礁中是比较完善的,现已成为太平洋中的重要旅游地。 [阅读全文]
摘要:起源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传奇人物形象。圣诞老人通常被描绘成一位快乐的喜欢哈哈大笑的老人,他腰圆体胖,通常戴着眼镜,身穿红色棉袄,头戴红色软皮帽子,穿着黑色的靴子,驾驶着驯鹿拉的雪橇,背着装满礼物的袋子。据说他会根据孩子们一年的表现,给好孩子送去心仪的礼物作为奖励。圣诞老人的现代形象糅合了圣尼古拉以及欧美各国相关的民间传说。圣尼古拉是4世纪时小亚细亚吕西亚米拉(今土耳其境内)地区的大主教,慈善而慷慨。... [阅读全文]
摘要:与天主教和东正教并称的三大宗派之一。由16世纪德国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形成。在中国“基督教”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三大流派。狭义的基督教是指基督新教。为了便于认识,常用“基督教”称基督新教,而对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则以“基督宗教”来统称。这里所使用的“基督教”,即基督新教。清光绪三年(1877),基督教中华内地会派遣传教士祝名扬、麦卡悌等到贵阳传教... [阅读全文]
摘要:基督教纪念和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重要节日。又称主降生节、耶稣圣诞瞻礼、耶稣圣诞节。《圣经》对耶稣的生日并无记载。罗马教会在354年规定,每年的12月25日是耶稣基督诞生的纪念日,据说是为了和罗马帝国当时的农神节以及太阳神诞辰的节日相一致。庆祝时间从12月24日持续到翌年的1月6日。12月24日称为“圣诞夜”,为家庭团聚、共进圣诞晚餐、互赠礼品之时。圣诞树为节日的必需之物,一般为小枞树或者松树,树枝上... [阅读全文]
摘要: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州城市。位于奥登林山南麓,濒内卡河。面积108.8平方千米,人口约16万(2017)。平均海拔114米。1月平均气温3℃,7月平均气温21.7℃,平均年降水量578毫米。1196年首见记载。后被定为莱茵普法尔茨选帝侯的都城。1386年创办德国最古老的海德堡大学,同时大力扩建宫邸,使海德堡成为中欧名城,欧洲文化的一个中心。1622年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中被毁坏,1... [阅读全文]
摘要:德国西北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城市。德国最大的钢城,世界最大的内河港。位于鲁尔河与莱茵河交汇处,莱茵河两岸,市中心和大部分行政区都在河的右岸。面积233平方千米,人口49.86万(2018)。9世纪设居民点。1290年设自由市。1407~1595年为汉萨同盟成员。自19世纪中叶随着鲁尔区的兴起,工业发展很快。1905年和1929年两次将邻近城镇并入使市区扩大,1933年有44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阅读全文]
摘要:德国最大港口、第二大城市,仅次于柏林的城市州。位于德国北部,易北河、阿尔斯特河与比勒河的入海口处,距北海110千米。面积755平方千米,人口182.24万(2016)。市内地势平坦,最高海拔116米,平均海拔仅6米。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温湿多雾,秋冬季节会出现暴风雨,年平均气温9℃,1月和7月平均气温各为0℃和17℃,平均年降水量774毫米。城内河流、河道众多,有2500座以上桥梁,是欧洲桥梁最多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