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10.8K
1421

宝鸡市人民剧团

宝鸡市人民剧团是秦腔剧团,兼演眉户、西府灯盏碗碗腔、关中道情和歌剧,前身为“艺声社”。

发展历史

1950年4月,由刘遇道、任哲中出面租赁杨尚文衣箱,在西安市东关鸡市拐剧院,组织原“晓钟社”部分演员及零散艺人,成立戏班“艺声社”。

1951年艺声社由乾县人民政府接收,1952年元月,正式命名“乾县人民剧团”,刘遇道任团长,宋志忠任副团长。

1953年6月,宝鸡专署接收“乾县人民剧团”,更名为“宝鸡人民剧团”,以宝鸡市三马路“新新剧院”为排演场地,任命容锋为政治指导员,刘遇道任团长,容绍、宋志忠任副团长。

1956年 10月批准为国营剧团,更名“宝鸡专区人民剧团”,团部下设组教,剧务.艺术.总务四个股,基层分男演员、女演员、音乐、舞美四个组,演职人员九十余名。

1958年冬,宝鸡市、县合并,成立“宝鸡市戏曲剧院”,更名“宝鸡市戏曲剧院二团”。1959年9月,戏曲剧院撤销,更名“宝鸡市秦腔二团”,

1961年12月地市分置,剧团划归专区,复更名“宝鸡人民剧团”。

1968年3月“文化大革命”中更名“宝鸡地区红旗文工团”,同年10月更名“宝鸡地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演出队”。

1970年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撤销,恢复“宝鸡地区红旗文工团”。

1972年地、市合并,更名“宝鸡市秦腔剧团”。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宝鸡人民剧团”,剧团阵容强大,人才济济,拥有创作人员容绍、程有信、张宁、张戈、王孝礼、罗铁宁等。

1950年至 1975年六次招收学员一百多名,随团培训,以师带徒,培养出了一批新生力量,陆续充实了演出队伍,提高了演出质量,成为西府地区和甘、陇一带一个颇有影响的剧团。

主要导演

导演有张景民、田畴易、张建民、王振国、高新岳、张杰民等五名。教练有:高学民、屈信中、张好易等三名。

主要演员

有影响的演员有:龚清义、崔惠芳、李培才、段志秀、郑永民、高新岳、杜生斌、乔梅英、董存秀、屈信中、萧新民、王振国、曹海棠、关玉琴、张杰民、魏知才、杨宏怀、杜秀霞、吴香琴、王广民、孙爱云、赵艺兵、赵家瑞、李超峰、邵华、李玉华、赵杏环等多人。

获得荣誉

1956年剧团以《白蛇传》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获舞台艺术三等奖,崔惠芳、乔梅英获演员二等奖,屈中信、王振国、曹海棠获演员三等奖,王振国获导演奖。1960年陕西省青年演员会演中,剧团演出新创作节目《大战豹子山》,获剧本奖、演出集体奖、导演奖,乔梅英、萧新民、杜生斌、关玉琴获青年演员奖,王振国、高学民获艺术教育工作者奖。1964年排演的创作剧目《血汗衫》参加了陕西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1979年排演的创作剧目《丁家姐妹》参加了陕西省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献礼演出奖。

主要演出剧目

传统戏有《烈火扬州》、《白蛇传》、《卓文君》、《游西湖》、《女巡案》、《法门寺》、《三滴血》、《双明珠》、《破宁国》、《玉虎坠》、《假婿乘龙》、《灵堂花烛》、《湖阳春梦》、《劈山救母》、《安安送米》、《火焰驹》、《夺锦楼》、《十五贯》、《劈山救母》、《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等五十余本;现代戏《党的女儿》、《小二黑结婚》、《鸡毛信》、《王贵与李香香》、《刘胡兰》、《焦裕禄》、《野火春风斗古城》、《南海长城》、《海防线上》、《沙家滨》、《龙江颂》、《海港》、《智取威虎山》、《园丁之歌》、《红灯记》等;眉户现代戏有《梁秋燕》、《槐树庄》、《雷锋》、《夺印》、《蟠桃园》、《龙马精神》等六十余本。所排演的创作剧目有《大战豹子山》、《血汗衫》、《咀头河》、《铁虎》、《双送肥》、《3211钻井队》、《青龙河》、《英雄岭》、《太白青松》、《丁家姐妹》、《丫环断案》等。


1421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一秒推